家鄉興化,自古就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譽, 故這兒民間習俗也特別豐富多彩。作為民情風俗,既是古傳下來,因而受時代因素之限,難免有進步和庸俗落后等良莠不齊之狀。
但也有一些習俗似顯中性,不褒不貶。比如家鄉比比皆是的石階,即是一例。
因為這里地處閩中沿海,千秋萬載,臺風暴雨,風吹雨洗,石山裸露,石礦豐富,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建造臺階,都采用條石、石塊砌成,故俗稱石階。
石階有長有短,有奇數,也有偶數,一般都因地制宜,但又極講究同數碼“三”字關系,務必是“3”除不盡的階數,似乎成了民間的潛規則。
由于臺階是向上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所以喜愛上階,已成人之常情,甚而神往。人們常說“事業要有新突破,成績要上新臺階”,要“一步一階,天天向上”才可嘉,這形象說明人們的興趣愛好、喜聞樂見。因為能上新臺階,就是健康、就是機遇、就是業績、就是榮幸,能上新臺階,就可登高望遠,就可上樓提升,就可欣賞“無限風光在險峰”之美。所以人們樂于追求:生活要芝麻開花節節高,創業要登臺階步步高。
但你可知曉,家鄉的石階,又有其約定俗成的另一獨特內涵。比如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石室巖寺的山門前后臺階分別為29級和74級,其寺園內凌云別殿的楹聯“石道碑中書伏虎,室臺壁上畫翔龍”前石階為14級;鳳凰山公園由原市政廣場登臨,經三段石階均為19級,該公園標志性建筑七層塔兩邊至塔埕石階均為20級;市人民銀行大門前地勢較平、石階較寬也為10級;龍脊山“閩中革命烈士陵園”由南大門往紀念碑舉步,石階計110級,諸如此類等等,所舉的石階數皆是用“3”除不盡的數。據說這“3”字就包含民間傳說的“興旺衰”3字排序數。如果石階數用“3”能除盡,說明最后一階碰上“衰”氣,即隱藏衰敗,暗示不吉利,所以用“3”能除盡的“3、6、9、12、15”等數,皆撞上“衰”字,均被視為不祥之兆數。而謹飭注意排除避開這個忌諱數,得到的不是“興”,就是“旺”,皆是好兆頭。故此習俗,經久不衰。
事物又非鐵板一塊。這習俗主要僅是民間習慣,現在有的公共場所建階,只注重實際,并不講究“3”是否除不盡。而舊時,家鄉有些石階數也傳有幾種含義。如涵江宮下孔廟舊址“正學門”前的石階49級,這數除了用“3”除不盡外,還含有該工程系孔氏后裔49代孔仲良任莆田縣令時所建之意。涵江孔氏后裔中,就盛傳所以采用49級之名,主要是為了紀念孔氏49代鄉賢的。
最近,筆者同本地十多位耄耋之年的老者閑聊此事,他們認為這“興旺衰”之說,是否歸屬迷信,還是個謎。我想,正如古今眾多建筑物前喜歡擺設一對大石獅,以驅魔鎮邪一樣,隨著科學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不久的將來,該會有人能說清其道道的! (林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