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民間習俗甚多,但對崇尚獅子之風,源遠流長,至今不衰。
石獅,可能與佛教傳入有關,因為佛經稱獅子即釋迦佛,認為“佛為人中獅子”。而獅為文殊菩薩坐騎,被認為是高貴尊嚴的“靈獸”,稱獅為百獸之王,有護法辟邪的作用,佛臺上常有一對獅子,佛陀說法稱獅子吼,其座謂獅子座。于是獅子便披上宗教的色彩,人們由敬畏心理而產生信仰心理,自漢代一直到清朝,流傳到現在。
現莆田最古老的石獅雕刻為唐代造物。獅子雕刻的藝術及其應用范圍,目前有更廣泛的發展。不止宮殿,陵墓和文衙武轅的前面要立兩只石獅,有些講究的古民居和僑鄉住宅,城市機關銀行及教育系統校門也立青石獅,威武勇猛,有的橋梁等建筑物則雕上石獅,構造莊嚴特色,據說能鎮壓水中邪氣。更可觀的是編畫出許多神話傳說,使獅子更加神秘化,獅子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變成具有無窮法力的“神”,這種心理作怪,就有人在大門口,門楣上繪畫或浮雕一只口含舍利劍的雄獅,還配上一個“八卦”,預示有吉祥之兆。古時官府的衙門兩旁和現在神宮社廟門口的石獅以及大門石鼓面上還雕繪“雙獅戲球”等圖案,既壯觀住宅門面又能起裝飾作用。
莆田民間喜慶節日,常有弄獅舞獅獻瑞活動,技巧千姿百態,并有配合弄龍表演,更是錦上添花。民間認為舞獅拜年,能驅邪鎮妖消災,此俗至今十分盛行。
明代莆田神童才子戴大賓,有一年春節,爺孫倆到城內游春,戴大賓騎在爺爺的脖子上,東游西逛到“衙后”時,看縣衙大門口有兩只紙糊的獅子,獅子的脖子上掛著兩大串錢幣,戴大賓叫爺爺將兩串錢拿下,掛在自己的脖子上,并且叫爺爺將紙獅用火燒掉,衙差看了,立即上前攔阻,并報縣太爺知道??h太爺出來一看,原來是個孩子。問他為何燒獅?戴大賓面不改色答道:“得人錢財,替人(燒獅)消災”。這傳說也說明了過去這種民俗含義。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