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莆田縣在籍人口有多少,至今仍是個迷,因為不論是唐史,還是地方史,都缺乏這方面的記載。
社會安定、經濟文化發展和人口增長是評定縣治政績的三大因素。《重刊興化府志》卷之一說:莆田縣,別稱莆口,故縣也,建置自陳始 hellip;hellip;光大二年(568)分南安地置莆田縣,屬豐洲(今福州),尋廢,入南安。唐武德五年(622 ),析南安地別置豐州(今泉州),復置莆田縣以屬之hellip;hellip;圣歷二年(699),析莆田地置清源縣(即后來的仙游縣)hellip;hellip;”這說明唐再次置縣后,70多年間莆田較快發展,不但經濟文化發展了,而且人口增長,還誕生了個仙游縣,由原來的一個縣發展為兩個縣。從中可以看出,唐朝前期,莆田縣在籍人口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為什么唐代莆田縣人口會發生這樣重大的變化?這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孟子說:“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說平民百姓的原則是:有一定的財產收入的人,才有安居樂業之心;沒有一定財產收入的人,就沒有安居樂業之心。人一旦生活不下去,有的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么壞事都干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后加以懲罰,這就等于陷害百姓。哪有仁愛的人在位,卻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賢明的君主一定要勤政節用,有禮貌地對待群臣,征收賦稅要有讓人民可以承受的制度。在這里,孟子的話不但符合春秋戰國時期歷史實際,而且還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線索。唐武德五年復置莆田縣后,70多年間莆田縣經濟文化發展加快,人口增加了,說明那時一定有個安家立業的政治制度在起作用。
據《唐會要》卷83《租稅上》記載,武德七年始定均田賦稅,“凡天下丁男,給田一頃”。“所授之田,十分之二分為世業,余為口分。世業之田,身死則承戶者授之。口分則收入官,更以給人。”又據《通典》卷二《田制下》記載,大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又重申了唐初開始實行的均田制。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官員在執行均田制的同時,重視農田水利建設,為農民排憂解難。
據朱維幹先生《福建史稿》第六章第一節介紹,唐代重視水利,就閩南來說,先筑塘,后筑陂。“筑塘最多的是莆田。興化灣港汊深入把莆田劃分為南北二洋(莆語平原曰洋)。北洋有五塘,南洋有六塘。北洋五塘,頡洋塘最大,在縣城東北四十里。貞觀五年(631)置,周十里,溉田二百頃。
南洋六塘,國清塘最大,亦貞觀五年置,在縣城東南二十里,周三十里,溉田三百頃。次則橫塘,貞觀二年置,在縣城南二十里。周二十里,溉田面積與頡洋塘等。 ”
統計大小各塘溉田總面積一千二百頃,均貞觀年間即唐太宗在位時期所置。這說明唐太宗統治時期,繼往開來,堅持均田制,實行輕徭薄賦,大得人心。建成了這些水庫,有利于農業發展,所以,唐武德五年(622)莆田重新立縣不久,就升為上縣。
70多年后,又由一個變成了兩個縣,仙游縣誕生了。到開元年間均田制仍然堅持,有利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所以在唐朝前期100多年間,莆田縣在籍人口是不斷上升的。
有比較才能鑒別。孔夫子說:“小人懷土。”農民愛土地。古代中國是個農業國,農業人口占90%左右。所以對于農民來說,他們的恒產便是土地。在以前,莆田置縣不那么容易,是因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是農民卻沒有土地,難以安居樂業。雖然置縣標準不高,人口達到萬人左右就可以。陳時莆田置縣,是因為人口可以達標。那么后來為什么又廢除了,是因為無恒產者無恒心,陳統治者沒有實行均田制。農民無田可種,在莆田縣生活不下去,他們就要背鄉離井,到可以安家立業的地方去。結果是,人口大量流失,莆田縣也就難以再存在下去了,所以“尋廢”。唐武德五年莆田重新置縣后,為什么在籍人口會不斷增長,70多年后還會“生出”一個仙游縣來,是因為有恒產者有恒心,武德七年,均田制推行全國。家有成年男子即“丁男”,就可以得到一百畝地耕種,其中20畝是永業田,死后可以傳給子孫。家有百畝地,生活有依靠,安居樂業之心也就有了。而且生活有依靠了,人口增長也就上來了。所以孟子幾千年前說的這句話成了后人研究歷史的重要線索。雖然對我們來說,唐代莆田縣歷史資料十分缺乏,但是有了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盡可能多地掌握有關歷史資料,進一步了解那時莆田縣的歷史,并且還會少出差錯。(林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