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5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之前,位居駙馬都尉銀青光祿大夫的鄭體恭與高陽公主李淑德,南逃到福州,肇跡龍峰定居,起家興族,遂成繁衍的龍峰鄭氏,過著安居樂業(yè)的生活。而世譽詞帝的李后主卻過著亡國淪為宋朝“臣虜”的苦日子,后被胸懷狹窄的宋太宗藥死于汴京。作為李煜女婿的鄭體恭能不悲哀憂慼于心嗎?為了寄托對這皇帝岳父的緬懷恭敬,特地在龍峰啟建府第一座,仿造宮庭模樣,精雕龍顏帝像御床龍椅,頭戴皇冠,身著黃袍供奉于宮內(nèi),為了避免官府的追查與究治,號名“泰山宮”供奉“泰山神”。〔過去對丈人尊稱泰山,這也是理智的隱秘方法〕。這“泰山神”即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化身。“泰山宮”落成后,還舉行隆重的“迎泰山”儀式。“迎泰山”儀式流傳千多年從不間斷,每年末至翌年初為期二個月的祭祀遊神、巡安布福活動,正月二十日泰山出宮,駙馬公主一起出巡行道,最為激奮騰歡,是“迎泰山”活動的高潮。“泰山神”,龍峰鄭氏都親昵地叫“老外公”。
開寶年間,宋太祖為了肅清南唐的漏掉王室,打聽李后主的駙馬與公主南逃定居福州,即派洪、范二將軍前往緝捕。洪、范二將軍到福州得知駙馬與公主在龍峰“駙馬府”過著平庸耕讀生活,動了惻隱之心,加之公主平素為人仁愛、心地善良、知書達禮,猶使二將軍不忍下手緝捕駙馬與公主,而自身懸梁自盡于離駙馬府一箭之地的后坂村。駙馬公主感其恩德,尊二將軍為大哥,在二位將軍蒙難處立廟塑像,名曰“坊下亭”,亦稱“洪范大哥亭”,每年七月一日定為“大哥誕”,每逢誕日都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同“迎泰山”儀式一樣沿襲千多年不間斷。二位將軍的壯舉勇為、抱義捨身的事跡不僅感動了駙馬公主及龍峰鄭氏族人,周圍百姓也無不同感,紛紛趨蹌膜拜,焚香致敬尊稱“大哥神”,爰立“大哥廟”,為了作永恒紀念,廟門雙楹特懸兩匾冠頂洪、范對聯(lián):洪恩安境土;范德布黎民。
“大哥神”對龍峰鄭氏的繁衍生息確系息息相關(guān),沒有二位將軍的犧牲,就沒有駙馬公主,更沒有龍峰鄭氏。鄭氏的族人及其后裔能不感恩崇拜嗎?因此龍峰鄭氏后裔不管分陜何方,遷徙異地,勢必分香分靈,建廟塑神,四時祭祀。如興化府城內(nèi)后塘“大哥廟”,相傳是鄭春英〔小五哥〕的祖先由龍峰分靈的。后塘大哥屢有顯應(yīng)垂靈事跡,信眾格外信仰。后塘“大哥廟” 最初是模仿坊下亭“泰山大哥廟”,廟中塑像三尊,中為“泰山神”(即南唐后主李煜),頭戴皇冠,身著黃袍,坐著龍椅,座前排著御桌(南唐后主今人誤會為土地公),左為大哥,右為二哥(矮哥),門楹有對聯(lián)冠頂洪、范與龍峰“坊下亭”相同,形成正統(tǒng)的“泰山大哥廟”,八月十三日為祭祀誕日。再如莆禧所城內(nèi),明末移居入城的生意人鄭氏在城內(nèi)北隅,建有“大哥廟”,號曰“五福廟”,內(nèi)塑大哥、二哥(矮哥)、大奶(大哥的配偶),沒有“泰山神”,十一月十三日為祭祀誕日,每逢“大哥神”誕日,酬神演戲不下三、四十場次,可見信仰度之高。
“泰山神”與“大哥神”合稱“泰山大哥”,它的神廟廣布遍地,它的抱義捨身的高尚精神,不怕犧牲的節(jié)烈行為將永遠受人們欽仰。 (武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