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次元倡修鎮海堤全長3.4公里,把飽受海潮侵浸的壺公洋開發成一年三熟的南洋平原,為莆田縣水利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民眾感其德,在水南紅泉界(今黃石社區) 立廟祀之。鎮海堤于2001年1月20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于2006年5月25日由國務院核定并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們把鎮海堤贊頌為“閩邦第一堤”,完全名符其實!
鎮海堤已有近1200年的歷史。由于種種原因,莆田人對倡建鎮海堤第一功臣裴次元的歷史了解甚少,令人深感遺憾。《閩邦第一堤》載文稱:“裴次元(生卒年和籍貫均不詳),唐憲宗元和年間 (806—813) 任福建觀察使,元和八年(813),蒞臨莆田視察,于黃石組織筑紅泉堰,開墾造田320頃,首倡創建鎮海堤,迄今約有1200年歷史,是創建莆田鎮海堤的倡始人。” 查遍莆田市、縣新舊志書,諸如宋李俊甫《莆陽比事》,明周瑛、黃仲昭《興化府志》,清廖必琦、林黌《興化府莆田縣志》,張琴《莆田縣志》,有關裴次元的記載確少得很,內容也大同小異且不夠精準。例如《重刊興化府志》載:“按宋志,唐元和八年,觀察使裴次元于莆田縣界洪泉筑堰潴水,hellip;hellip;南洋塍海,裴次元之力。” “自唐長官吳興筑海為堤,以開北洋之利,及唐觀察使裴次元筑海為堤,以開南洋之利,于是人始得平土而居之。”1994年版《莆田縣志》載:“元和八年(813),福建觀察使裴次元率眾在紅泉界(今黃石附近) 筑堰儲水,墾田322頃。”“唐元和間(806—820) 裴次元筑鎮海石堤開發南洋。” 2001年版《莆田市志》 載:“元和八年(813) 福建觀察使裴次元于紅泉界 (今莆田黃石附近) 筑堰儲水,墾田322頃。莆田縣始筑鎮海堤 (即今南北洋海堤)。“元和間(806—820),裴次元筑海為堤開南洋。” 朱維斡教授2005年版《莆田縣簡志》載:“元和八年(813),福建觀察使于紅泉筑堰潴水,墾荒為田,計三百二十二頃,歲收數萬斛,以贍軍儲。”
筆者轉查省志、國史,有幸查到不少與裴次元相關的史料。例如:《八閩通志》載:“[唐] 都團練觀察處置使陸庶、裴次元、裴爻 (俱元和間任)。”“大歷六年 (771),罷節度使,置都團練觀察處置使,以潮州歸嶺南。”“紅泉宮在府城東南黃石市中,唐元和八年,觀察使裴次元于邑之紅泉筑堰潴水,墾辟荒地為田三百二十有二頃hellip;hellip;光化二年,監察御史蔡僖來知紅泉屯事,亦有惠于民。宮蓋祀次元及僖也。” 何喬遠《閩書》載:“大歷六年 (771),罷節度使,置都團練觀察處置使,于是始名福州曰福建。” “裴次元于莆田縣紅泉筑堰潴水hellip;hellip;莆人廟祀之。”
《山西通志》載:貞元中進士裴次元 解州人,貞元四年又舉賢良方正科,江西觀察使。《舊唐書》載:元和六年 (811) 二月十一日,“以太府卿裴次元為福建觀察使。” 元和八年 (813) 十一月初七日,“以福建觀察使裴次元為河南尹。”“元和十五年 (820) 八月初十日hellip;hellip;前江西觀察使裴次元卒。”《新唐書》載:大歷六年 (771)“廢福建節度使,置都團練觀察處置使。” “次元,福建觀察使兼御使中丞、京兆尹。三子:處道、處范、處權。處范生曦,字蘊微。處權字晦之,禮部郎中。生暐,字升蒙。” 次元祖“居解縣洗馬川,號洗馬裴hellip;hellip;”其父“薦,主客員外郎”。《辭海》載:“解縣,舊縣名。在山西省西南部。漢置縣。1954年與虞鄉縣合并設解虞縣。1958年解虞縣與安邑縣合并為運城縣(1983年改設市)。1961年原虞鄉縣地區改劃歸永濟縣(1994年改設市)。”
經多方考證,結論如下:裴次元系唐主客員外郎裴薦之子,祖籍河東解縣洗馬川 (今山西運城洗馬川),貞元 (785—804) 中進士,貞元四年 (788) 又舉賢良方正科。復以制策、宏詞同日敕下,并為敕頭,為時人所稱頌。初官吏部員外郎、司封郎中。十八年 (802) 授京兆尹。元和六年 (811) 二月十一日,以太府卿出為福建都團練觀察處置使 (簡稱福建觀察使) 兼御史中丞。八年 (813) 率眾在莆田水南紅泉界 (今黃石地區) 筑堰儲水,墾田322頃,歲收數萬斛,以贍軍儲。倡修鎮海堤,為把飽受海水侵灌的壺公洋開發成南洋平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民眾感其德,在紅泉界立廟祀之。同年十一月初七日,拜授河南尹。九年(814)充東都副留守。十年 (815) 授江西觀察使,十五年 (820) 八月初六日卒于任所。謚成,贈工部尚書。
裴次元亦工文辭,《全唐書》(卷466) 存詩三首,題句一聯。《全唐文》存文六,《唐文拾遺》存文一,《唐代墓志匯編》存文一。《登科記考》、《郎官石柱題名新著錄》、《唐刺史考》、《唐會要》、《寶刻叢編·京兆金石錄》等書均有與裴次元相關的史料記載。 (宋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