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數大減
據《重刊興化府志》卷之十的《戶口考》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興化府總戶數64241戶,景泰三年(1452),降到40319戶,戶減23922戶,達37%,十分驚人。其中,莆田縣由51151戶,降至36009戶,減少了15142戶,達到30%;仙游縣由9530戶,降到4310戶,減少了5220戶,達到57%;“興化縣凋耗,正統十三年(1448)奏革,其見存僅及三百戶,歸并莆、仙二縣帶管。”洪武二十四年,興化縣戶籍3560戶,僅僅57年,就減少3260戶,90%以上戶數逃離家鄉。到弘治五年(1492),興化府總戶口降到29010戶,又減少了11309戶,101年間總戶口減少了35231戶,相當于十個興化縣“凋耗”。這就是說,除了興化縣,莆、仙兩縣人口流失也十分嚴重,到弘治五年,莆田縣僅有26271戶,仙游剩下來的有2739戶。那些喜歡想當然的人,見此情況,一定會羅列一大堆罪名加在知縣、知府頭上,把他們說得十分可怕。好在興化府那時候出現的戶口大量流失,全國各地府縣也不相上下,除了兩京、部分沿海城市戶口大增之外,絕大多數地方戶口大減,全國城鄉人口發生了規律性的變化。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流動日益頻繁。所以,誰也不會去找興化府縣追根究底。
勞動力被大量雇傭
既然如此,那末,我們也就只能在明初所制定的經濟制度里找原因了。明太祖朱元璋扶植工商業,征稅輕微,說到底,那是在向“有饒于財者”傾斜,激勵他們投資工商業,發家致富。這是因為,商稅“三十取一”,對小商小販有利,對大商、巨商更有利。小商小販個體經營,發不了什么大財,而大商、巨商依靠雇傭勞動,卻可在各地到處創業,成為富翁。洪武末年,冶鐵私營“三十一取一”,獲利多,但小生產者卻沾不了邊。創辦冶鐵業,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這顯然是有饒于財者的事。兩京人口為什么不斷增加?因為在那里謀生容易,所以那里工商業發達。那時,大商人還投資農業,廣植桑、麻、木棉、茶樹、甘蔗、果樹等,雇傭一大班人進行大農業生產。在采茶、摘果、莊稼收割季節,還大量雇傭季節工,搶收搶種。查到此為止,真相大白,大量雇傭勞動力導致了明初全國城鄉人口發生了規律性的變化。所以,馬克思說:“每一種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規律。”這實在是個新鮮課題。過去人們只知道戰爭、瘟疫、特大自然災害會使該地人口大減,例如南宋末年,元軍攻占莆田城,實行慘無人道的屠城政策,曾經給莆田帶來了空前未有的大災難。但是,誰會想到大量雇傭勞動力卻會導致許多地方大量人口流失?!地處山區的興化縣三四千戶人家,竟然陸續轉移他方,最后僅有300戶,縣也被撤消?!
意義
從歷史上看,莆田是個好地方。這里的先人特別會吃苦,早在唐代,他們就圍墾造田,向海龍王取糧,至今,民間還到處傳誦吳興造田,與蛟龍搏斗的故事。這里的家長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早在唐代,這里就創造了“一門九刺史”、“一門五學士”的奇跡,提高了莆田文化教育在全國的地位。但是,這里卻“人多地少”。所以,明初這里人口大量遷移外地,是特大好事。創業貴在抓好良機。100多年間興化府人戶遷出過半數,說明許多人在外不斷找到了更好謀生、更有作為的地方。英雄自尋用武之地,歷來如此。況且腳在他們胯下,那是攔也攔不住的。他們離開之后,人均占有土地翻了一番,緩和了“人多地少”的局面,這是很有意義的。在今天,莆田的長遠目標是開發湄洲灣,創建現代化大城市,擁有上千萬人口,屆時,海內外各姓宗親又將會紛紛率領妻兒老小回家鄉,加入建設新莆田的行列。創建港灣城市是莆田的另一新出路。
全國漏報幾千萬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有進有出,當興化兒女外出謀生時,他鄉兒女卻來興化謀生。這是因為莆田是個好地方,隨時都會有人來這里找活干。但是那時地方政府在統計戶口時卻把他們遺漏了,所以我們今天也就不知道有關具體情況。引人注目的是,莆田這樣做,其它地方也這樣做,結果全國一次就漏報了好幾千萬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國總人口達6054萬,弘治元年(1488)減至5020萬(《孝宗弘治實錄》卷21),95年間在籍人口不是增多了,而是減少了一千多萬。由于他們大多數人是無產階級或半無產階級,所以對于他們的到來,各地政府官員一方面表示關心,希望他們受雇于人,多掙錢,以增多地方財政收入;另一方面卻加強防范,謹防其間有些人經濟犯罪。只是這些人非常住人戶,流動性大,所以,也就不統計上報(實際上也不好操作),誰也沒有想到全國各地加起來,竟然漏報了幾千萬人口!這是戶口統計的歷史教訓,值得注意。
建設中等城市
更值得注意的是,1368年明朝建立后,雇傭勞動發展了,到弘治時有好幾千萬無產階級和半無產階級背井離鄉,在“有饒于財者”的率領下,向工農業生產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建設兩京,建設一個個中等城市hellip;hellip;這就是說,在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之前,明代中國城鄉建設已先行了一大步,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試想,要是貽誤良機,到弘治時還是江山依舊,沒有許多個中等商業城市,也沒有大農業,工業還處于元代水平,那就要被開除“球籍”,成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加強國防建設,我國先賢有先見之明,從明初起,就懂得建設萬里海疆,實行軍民聯防,防倭防盜,誓死保衛祖國;到1840年,我國總人口增到41200萬,相當于元代極盛時期5300萬的8倍,“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3”(馬克思語)。這就是說,明代中國人進行國防建設,完全是自衛的,為了發展生產力,為了人口增長,社會繁榮昌盛,并到達預期目標;清朝建立后,又繼往開來,大大地發展了一步。萬事開頭難,明初的步伐也就成了關鍵時刻!所以,筆者對明初城鄉人口開始發生的規律性變化十分贊賞,稱得上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創舉。 (林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