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革命歷史小說《麥斜巖》中的福建省委宣傳部長龔力,是一位相貌英俊、才華洋溢的知識分子出身的我黨高級領(lǐng)導干部,系貫串全書的一位重要人物。作品描述了在白區(qū)隱蔽戰(zhàn)線中一位優(yōu)秀青年學生干部逐漸成長的過程。值此,我們詮釋他的原型英雄人物——原新四軍駐榕辦主任王助。
王助,福州人(1914~1941)。在福州英華中學念書時,就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2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學。時值9·18抗日高潮,他是學運中的領(lǐng)導人之一,引起當局注意。黨組織派他回福州,從事學運工作。1936年,調(diào)往閩東、北地區(qū),參加紅色蘇區(qū)的武裝割據(jù),任分區(qū)黨委書記。蘆溝橋事變后,任新四軍駐榕辦主任,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龍?zhí)队⒔堋?938年3月,閩中游擊隊奉命下山,調(diào)駐泉州承天寺,被包圍繳械,就是福建革命斗爭史上著名的“泉州事件”。隊長劉突軍遇害,168名游擊隊員被困寺內(nèi),隨時有被殺害的可能。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王助受新四軍參謀長張云逸之命,帶領(lǐng)上來請示的閩中游擊隊副隊長楊采衡,與國民黨福建省主席陳儀進行針鋒相對、有理有節(jié)的斗爭。在社會各界強大的輿論壓力下,陳儀不得已下令解圍。王助親自帶領(lǐng)5部大卡車,到泉州承天寺把168名游擊隊員接走,送到皖南新四軍軍部,編入特務營。王助杰出的才干受到項英的賞識。1938年夏,王助領(lǐng)導組建了中華民族先鋒隊福州總隊,恢復了《戰(zhàn)友》期刊,創(chuàng)辦《救世報》,宣傳我黨抗日主張。1939年7月,他被選為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長。同年9月,省委創(chuàng)辦武夷干校,王助任校長。1941年4月,日軍進犯福州,王助率部從閩北赴抗日前線,途中遭敵伏擊而壯烈犧牲,時年27歲,新四軍將領(lǐng)冊上記載著他的光輝名字。
如此翔實、鮮活的歷史素材,為作者提供了文筆馳騁的舞臺。《麥斜巖》以王助為原型,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省委宣傳部長。隨著革命斗爭的需要,他參加了閩中紅色游擊區(qū)麥斜巖的武裝斗爭。書中有一段他與省委宣傳干事佟菊的愛情描寫:龔力與佟菊邊走邊談,兩人是上下級關(guān)系,不知怎的,佟菊有點拘瑾。對這位年輕、英俊的部長,她想保持距離。龔力摘了路邊一朵茶花,對佟菊說:“這麥斜巖奇峰兀立,谷深林茂,古剎名院,清溪環(huán)繞,可與武夷相媲美!”佟菊是第二次登上麥斜巖,被眼前壯麗的景色吸引住了,笑說:“龔部長,這么美的山水,您也寫首詩吧!”龔力搖手:“別看這東南僻地,遠離中原。我到麥斜巖之后,抽空瀏覽了這兒名勝古跡,才知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名人輩出。特別是宋、明兩朝,文風蔚然,騷人墨客,尋勝探幽。蔡襄、林樵谷、劉克莊、鄭紀hellip;都是閩中藉朝廷重臣,因不滿朝政,寄情于山水。看了他們留下的詩文,才知道世稱閩中為濱海鄒魯,文獻名邦,當之無愧。唉,真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古人有詩在上頭!”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lián)主席許懷中是麥斜巖人,他在本書的序文中說:“典型人物和典型環(huán)境分不開。作者筆下的斗爭環(huán)境如南日島、湄洲灣,尤其是麥斜巖,不僅自然風光秀美,而且人文景觀豐富,地勢險要,便于斗爭。如麥斜巖的山水、歷史文化、革命歷史寫得相當充分hellip;hellip;感謝作者為我故鄉(xiāng)添彩!”
此話不假。確實,作品通過省委宣傳部長龔力與佟菊的對話,使我們對紅色旅游勝地麥斜巖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解讀lt;麥斜巖gt;,宣傳麥斜巖,讓麥斜巖的傳奇歷史和旖旎風光名聞天下。 (邱南強 張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