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桃粿
已印好未上蒸的紅龜粿
和莆田紅團一樣,潮汕紅桃粿以及閩南臺灣紅龜粿也是節日食品、祭祀食品。
紅龜粿流行于閩南、臺灣以及客家人居住地區。閩南做法是:先將浸泡過的糯米研磨成米漿,瀝出水份,待半干后加入紅花米攪拌成紅色,反復揉壓,制成粿皮。包入甜豆沙或糯米干飯等餡料,放到印模里壓制,然后蒸熟。表面紅色,成龜形或圓形。常用作祭祀之供品,也是節慶、喜事時必備的食品。莆田清明節做的清明龜,實際上就是紅龜粿。
紅桃粿的做法,根據葉春生、林倫倫主編《潮汕民俗大典》:“分皮與餡兩個部分。皮用大米做原料,加紅米粬用碓臼舂搗成粉紅色細滑粉末兒,然后用溫水攪拌揉捏成團狀,下蒸籠至半熟取出,反復揉壓后捏出粿皮。餡料一般用白豆或紅豆做成豆沙或甜豆沙,也有用糯米蒸成香飯做餡兒的。包好后,還須用雕刻花紋圖案的木質桃形印模印制,再入蒸籠蒸熟。”因表面紅色外形桃狀而名,是潮汕民間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節令食品,逢年過節特別是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做。主要用于祈神祭祖,渲染節日氣氛等。
莆田紅團也是用糯米粉為皮,包上綠豆或糯米干飯,用木印壓印后,蒸制成的餡餅類食品。表面紅色,圓形。用于祭祀、喜慶等。紅團也是一種粿(大米制品),墊紅團的葉片就叫粿葉。
紅龜粿和紅團都以植物的葉子為墊,既防止粿皮沾在炊具上,又由于粿葉有香氣,使粿品風味更佳。在莆仙大部分地區,粿葉是用草豆蔻的葉子(就是古人詩文“豆蔻梢頭二月初”、“豆蔻年華”中的豆蔻。學名艷山姜)。沿海有些地方用黃槿葉。當地人都稱這兩種植物為粿葉,其實這是以用途命名的,不是它們真正的名字。粿葉,莆仙有些地方讀如“雞葉”。這是為了避免混淆而使用閩南話的讀法。“粿”在閩南話里讀 [ke],與莆仙話“雞”相近。紅龜粿流行的區域很廣,除了用這兩種葉子外,有的地方也用香蕉葉。
粿、紅團都用木制印模壓印。粿印、紅團印都用硬木刻成,有手柄,形態各異,花樣多,美觀,是粿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印模上所刻的(即印在粿的表皮上的)圖案,除了吉祥花紋外,還有表達吉祥意義的漢字,寄托美好生活的愿望。紅桃粿和紅龜粿上印有福、祿、壽、囍等字,莆田紅團上也印有福、祿、壽、喜、財丁貴等字樣。
從這些粿的形狀看,龜狀、桃狀寓長壽之意,紅團則象征團圓、圓滿。形狀體現出地方特色。從顏色看,三種粿的表皮都是紅色,象征喜慶吉祥。從用途看,主要用于祭祀。
由上可知,紅桃粿、紅龜粿與紅團,其原料、做法以及在民俗活動中的作用都相似,可能具有共同的來源。而且都以大米為主要原料,反映了豐富多彩的稻米文化。(余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