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革命歷史小說《麥斜巖》在本市一報節選連載,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主席許懷中為其作序。許老的故鄉就在麥斜巖,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溢于文詞。小說的連載,引起了史學界、文學評論界的關注。大規模、全方位地反映閩中革命斗爭史的長篇小說,在福建文學史上是一次探索。因此,重溫閩中黨史,對小說中的真實歷史事件和原型英雄人物,進行詮譯解讀,回眸歷史,緬懷英烈,無疑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
小說的歷史背景,是在1941年4月,日軍南下福州。長期奉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國民黨反動政府,從福建抽調兵力,圍剿新四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而留在沿海駐防的,都是一些保安部隊hellip;hellip;強敵之前,許多國民黨愛國官兵,奮起抵抗。中共福建省委領導下的工農武裝,亦赴戰場,抗日烽火,點燃八閩大地hellip;hellip;作品中的連江會戰、血戰降虎寨反映了這一段壯烈的抗日戰爭場面。
作品中的福建省委書記鄭益彬,作者以毛主席在延安對他的賜詞:滄海橫流,南疆砥柱而定位。他的原型:曾鏡冰,海南人,在上海念書時就參加了學運,投身革命。后轉入江西蘇區,17歲就當上了少共中央書記、吉安縣委書記。三年南方游擊,他跟隨項英、陳毅浴血堅持在湘粵贛山嶺里hellip;hellip;1937年蘆溝橋事變,他被派到福建,接任省委書記。1943年,他帶領省委,進駐長樂南陽山,后又轉到仙游麥斜巖,指揮全省的抗日斗爭。黨的七大時,他赴延安參加黨代會,陳毅曾賦詩贈他hellip;hellip;他把一生的心血,獻給了福建的革命事業,他的功過是非,黨史定論?!尔溞睅r》以他為原型,塑造了一位羽扇綸巾、指揮若定的黨的高級干部。作品這樣描述他:一次敵人圍剿時與主力失散,三人在閩北山溝里一個石洞中躲了七天,后在一個暴風雨夜里摸出山溝,進入江西。在江西的地下黨掩護下,重回根椐地,眾人都以為犧牲了。他與黃國勛見面時笑說:沒那么容易,我的頭可值錢呢!他走到一棵大松樹下,望著蒼郁郁的太姥山吟誦: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后來在麥斜巖,與黃國勛分手時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兩個人還是分開為好,陳老總有句詩:此頭須向國門懸。對我們這些人來說,隨時都有犧牲的可能。萬一我犧牲了,還有你來挑省委這個擔子hellip;hellip;
一位赤膽忠心、久經考驗的我黨高級領導人形象,躍然紙上。
解放前夕的城工部錯案,無疑是福建黨史上的一次重大損失。福建史學家謬小寧在八閩杜鵑紅撰文,為我們詳細描述了這個案件過程。他說,歷史不能假設:假如沒有城工部海關布匹案、掩護特派員失蹤案hellip;hellip;就不會有后來的城工部錯案,也不會在56年平反錯案時矯枉過正,對閩浙贛邊省委負責人的處理失當。但歷史就是歷史,我們不能回避歷史,而是正視歷史。長期以來,黨內的極左路線流毒,給革命事業造成巨大損失。毛主席的戰友柳直荀,也是犧牲在洪湖地區極左路線的槍口下,他揮淚寫下《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hellip;hellip;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我們無法想象,當年,在聽取了中央調查組關于福建城工部案件匯報,毛主席是如何痛失英烈,而對原閩浙贛邊省委領導人重責hellip;hellip;曾鏡冰被開除中央委員資格,撤去黨內外一切職務,調到遼寧胡蘆島農場。其他主要負責人均被究責hellip;hellip;文革初期,曾鏡冰被迫害至死。直到1983年,黨中央為曾鏡冰等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閩中紅色游擊區才被黨史認定,許多英雄人物得以正名。
曾鏡冰同志的歷史功績,在《麥斜巖》中得到了充分的描敘。作品使我們重新看到閩浙贛邊省委領導福建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浴血奮戰的光輝歷程。 (邱南強 張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