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水鏡,位于原莆田縣城北兼濟河今稱北河靠洞橋頭,前依堰上石橋,左梅峰,右長壽,是一個泓深廣闊的狀如葫蘆的占地面積約為七畝左右的人工湖,在周圍房屋的環護下,水清波平,如一面鏡子,故稱西湖水鏡,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入夜時分,湖周燈火輝煌,倒映水中,湖中有宅,宅中有月,宅宅相連,恍似水中城市,子夜之際,月鎮中天,銀光傾瀉,水色溶溶,不亞于蓬萊仙境。要是走近湖畔,水光閃爍,景色優美,令人陶醉;倘若泛舟湖中,靜聽音樂,酌酒歌賦,其樂無窮兮!
這里,原為舊城壕,明興化府太守岳正于成化三年(1467)疏浚并開鑿。據載:岳正“作小西湖,開兼濟河。”又載:“浚湖以土填州峰雷壇之塹,筑一閘三堰,潴烏石、梅峰之水;中堰上為鏡湖,下流為兼濟河。”即在明宗書院前曰上堰,如葫蘆頸;在府城隍廟邊曰中堰,為葫蘆心腹,腹圓成湖;在元妙觀附近曰下堰,如葫蘆溝底,第二年(1468)竣工。竣工后,岳正邀賓客泛舟荷花叢中,說“此莆中小西湖也”,并賦詩一首:“性癖耽山水,莆陽不負吾。林巒青欲滴,城郭隱如無?天險關形勝,坤靈辟畫圖。全功些子欠,我設小西湖。”岳正還親自書寫“小西湖”三大字,兩旁又題了此詩,并刻石紀念。將立石西湖濱時,有書生林炤者,路經石鋪,觀岳詩后,戒石工莫刻詩中“林巒清似滴”之“似”字。石工遂以炤言告岳知府,岳親詣問故,遜謝而徐曰:“似”與“如”未免合掌,更“似”字為“欲”字何如?岳撫掌大喜,再拜謝之,并贈束帛,遂改“林巒清欲滴”。樹石時士林誦岳之賢及炤之雅,至今傳為詩話。
岳正(1420-1474)于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任興化府知府,古時稱知府為太守,故稱岳正為岳太守。任職間,他為莆田人民做了許多好事,疏浚并開鑿小西湖便是其中的一件。卒后,被嘉靖追贈太常寺卿、謚文肅,著有《類博》稿二帙。莆田人民為了紀念他的功德,于成化九年(1473)在小西湖左 前建一岳太守祠,立“名德殊勛”匾額,奉祀岳正太守。其前立有“小西湖”石碣。
小西湖建成后,平時可蓄水調節湖周的氣候,使之夏不熱,冬不冷;雨時,尤其是洪水時,可作排澇,免除居民和住宅受淹之害。其下游為兼濟河,觀橋下為船只的停泊點,從此船只過水關,經邦尾可通往全縣;船只又可從全縣經邦尾,過水關直抵觀橋下,方便了水上的運輸,促進了城鄉的交流。小西湖往下游兼濟河之間設一分門二分水的石橋,既便于人們的通行,又便于水流的排泄。
這里又有螃蟹穴之稱。相傳,每天山上的螃蟹要下海,河里的螃蟹要上山,爬到這里后,分別云集在洞橋頭和往兼濟河的石橋閘門上。捕捉螃蟹后,每日均可獲得好收成,除家用外,還可拿到街上去賣呢!
湖之左右有上堰方主事成郁之青蓮閣,林知府鳴盛之漁隱水榭,又有西源亭、綠天閣、宋家亭;下堰林尚書云同之讀書園。
西湖水鏡這一景觀,由于在其葫蘆底處建成西湖電影院而變化,湖周高樓大廈鱗次櫛比。
前人有詩曰:
題《西湖水鏡》(作者待查)
洞橋一望水光晴,湖鏡如磨遠近明。
晚起因風輕拂拭,夜來對月信晶瑩。
山容倒映螺痕現,桃色沉浮潭影清。
若得當年西子在,淡妝濃抹許傾城。 (陳文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