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務角度觀察與思考,莆守精英重教興學舉措,對后人具有鮮明的模范意義與借鑒作用。
一曰:知本重教,政之先務。
興學重教,是中國一個優良傳統,視之為“王政之本”。知本重教,以興學為政之先務,即視辦學為執政之本,優先處置,是莆守精英們執政的一個突出特點。上文介紹的幾位莆守,往往是下車之始即關注或著手處置學事,以時下語言表達,就是高度重視,第一時間,擺在優先地位處理。
下面著重介紹,吾莆多位資深名臣撰寫的學記,精辟論述知本重教、執政以興學為先務的政理。
南宋知軍姚康朝三個月建成規模的貢院,邑人名臣陳俊卿譽之為“吾里創見之盛事”。稱贊:“姚侯是舉也,士獲其所,僧安其居,為此邦壯觀,以垂功后來,建一役而三物成,可謂知所先務矣。”(《宋興化軍貢院記》)
明宣德末年,黃常撰《仙游縣儒學重興廟學記》,高度評價仙游知縣王彝重教興學事跡時,對知本重教觀念亦有闡發。曰:“故善為治者,必建學以崇教化。勸勉之職者,不可不以是(指建學)為己責也”。稱贊王彝蒞政以來,“首拳拳以興學為務,其亦知所本歟!”
南宋名臣黃公度,盛贊興化軍學教授徐士龍重建興化軍學事跡,比之于漢代蜀郡(今四川成都)太守文翁。文翁以郡中起設官學、創立學館聞名于史,稱為“循史”。黃公度稱頌文翁治蜀“知有所本”,即以興學為本。(《重建興化軍學記》)
明代名臣林俊《修莆田縣學記》,稱贊知府張瀾、丁鏞、王弼和知縣任益等,相繼興修莆田縣學事跡,曰:“王侯可謂得為政之要矣。學校,風俗之本,人材之所關,公歷政以新學,蓋將因學以作人”。
南宋名臣卓德慶《縣學尊經閣記》,稱贊仙游知縣趙與泌修建尊經閣,是“為政知所先后如此”。
郡志稱南宋興化知軍王居安,“其論治以正本為先”,撥廢寺田充學廩,是“正本所為也”。(周瑛《興化府志·吏紀》)。
由上可見,所謂學為政本,在于學校為風俗之本,人材所關,因學而作養人才。南宋名臣王邁《興化軍修學增廩讀》對此有長篇的全面論述。指出,今日學校之士,他日朝廷之士也。達而為公卿,窮而為師儒。人心涵萬善,有不貲之富;身并三才,有不位之貴。道之高明,則可以官天地而府萬物;德之川流,則可以澤生民而漸百世也。強調學校造就人才,尤其要養成良好道德。古代儒家倡行以德立國,以德治國。視辦學為政本,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奉興學為政務之先,是知學為本順理成章之道,即必然表現也。明代吾莆名臣吳源(曾任太子教官,朱元璋特聘輔佐國政),更是大聲疾呼:“于戲!堯舜之功,一時賴之;夫子之道,萬世仰焉。順之則治,弗之則亂,斷斷手乎不可易者。”(《莆田縣重修儒學記》),元代興化路學教授宋眉年,義正辭嚴地指斥大大小小之從政者“舍本就末,失所先后”的行徑,反證了學為政本、政之先務政理的牢固觀念。 (未完待續)(阮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