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間傳說,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曾二次來到楓亭塔斗山青螺書院(后易名為會心書院)為諸生講學。楓亭名士以后肖生產的米粉,用豐盛的配料,炒了一盤米粉,盛情款待于他。朱夫子品賞后,贊不絕口,嘆其曰:“可口欲吞舌,美味實無窮”。事后,他還美稱炒米粉為“炒銀絲”。從此,后肖的米粉美名譽滿八閩大地。
時至元代仁宗皇慶二年(1313)陽春三月,春暖花開,一名女嬰降生于后肖村的一戶農民家庭,此女天真活潑可愛,品貌端莊,勝似姿麗的芙蓉,取名叫“麗蓉”。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可她紅顏多薄命。三歲失去父親,幸好在其祖父精心教誨下,她勤讀“四書”、“五經”等經典,滿腹經綸,才華出眾,名聞十里八鄉。十五歲那年祖父鶴駕西歸,只剩寡母孤女兩人、孤苦伶仃、相依為命,跟隨慈母耕耘種田,紡紗織布度日,農閑或雨天,麗蓉常到鄰居米粉加工作坊幫工,親睹米粉加工的一道道操作規程,又跟母親學習煮炒米粉手藝。
元代元宗至順三年(1332),元廷南下選詔秀女,斯時,麗蓉十八妙齡,風華正茂,亭亭玉立,有羞花閉月之貌,沉魚落雁之姿。有幸被孛兒只斤歡貼睦爾太子詔為嬪妃,隨而進京伴隨太子。翌年(1333)太子登基,即為惠宗(順帝),麗蓉被冊封為妃,因她姓肖,人們稱為“肖妃”。
肖妃伴駕順帝期間,非常關心龍體安康,見圣上日理萬機,過度疲憊,食欲欠佳,龍體損耗甚多,她憂心忡忡。肖妃特命太監,千里迢迢來到楓亭家鄉后肖取來米粉,她親自下御廚,烹飪米粉湯點,讓皇上改善食欲,順帝吃得津津有味、眉笑顏開,隨即歡悅稱道:“愛妃賢淑可佳,體貼入微,寡人吃了這香噴噴的米粉湯,精神爽快,食欲大振,勝過山珍海味,人參補藥。”
有一次宮廷舉行烹調名菜獻技藝,朝廷下詔要楓亭后肖村向朝廷進貢米粉貢品。肖妃親自下御廚研制操作“瑞祥”(楓亭方言叫水龍),即是豆腐丸。配備地瓜粉、花生仁、紫菜、蔥末等佐料,經蒸熟熬湯。并配好佐料炒了一盤米粉。肖妃和宮娥一齊送上兩道菜肴,并向皇帝及眾臣恭賀請安言道:“這兩道菜肴是妾身家鄉的名菜,一是瑞祥,今是皇上初登寶座,君臣同晏,瑞氣盈門,吉祥如意,國家昌盛,君臣合晏團圓之意;另一道叫做炒米粉,這米粉晶亮潔白,勝如白發銀絲,祝賀君王萬歲萬萬歲,眾臣身體永遠健康,活到百歲。”眾臣聽言之后,大加贊道:“肖妃才華出眾,擁有好手藝,說的好吉言,燒的好名菜。”從此,后肖的“瑞祥”、炒米粉兩道菜肴名噪京華,被列為宮廷名菜。肖妃為家鄉的“瑞祥”和米粉的美名贏得殊譽。在楓江兩岸流傳數百年之久,使楓亭人民感到無限驕傲和自豪。 (吳春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