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曰:政暇講學。
莆守精英重教興學,除物質上扶持辦學外,還發揮自身學養優勢,于政務閑暇進行講學活動。
元代興化路總管烏古孫澤(字潤甫,臨潢人,今屬內蒙),讀書舉大義,惟求諸己,尤留意學校。召長老及諸生講肄經義,行鄉飲酒禮(古代鄉學,三年業成,考其德藝,以其賢能者薦升于君。時由鄉大夫作主人,為其設宴餞行,待以賓禮,飲酒酬酢,皆有儀式,稱鄉飲酒禮。后世由地方官設宴款待應舉之士,謂之“賓興”,本此。興者,舉也,以勵風俗)。后人將烏總管與唐觀察使常袞、及郡人方儀并祀于學宮,紀念其興學功德。
南宋知軍趙彥勵,下車之始,修明學政,親與諸生課其肄業,教子弟殖田疇之歌、采芹采藻之頌,同然一律也。
明代知府周宗璲(字景炎,浙江天臺人),居官能興利革弊,政事修舉。政暇則召集諸生講論經史。吳逵(字近光,江西新淦人,嘉靖進士),出知興化府。善于折獄,庭多暇時,走學宮為諸生談經課文。知府黃一道(字唯夫,廣東揭陽人,正德進士),雅好書,書學趙孟頫,嘗作書《大學》、《書經》,勒府學明倫堂之扉,郡人稱其書法遒古。知府范梅,(江西豐城人)以進士蒞任,愛民禮士,蒞學進師生討論經旨時,惟率俗厚倫、培養氣節為諄諄。知府李大欽(字惟敬,江西浮梁人),以進士自南京刑部郎出知。任上,定課期,集諸生親校之,文體為之一變。
以上諸例,雖是一鱗半爪,仍可窺視莆郡太守精英重教興學之誠心,及其儒士風度。
五曰:縣學書院。
對于縣學與書院,莆守亦時有督視,資助興建,體現多層次興學育人之策。這是興化地區文教興盛不可或缺之一環。史志所載,以明代居多,僅以莆田縣學、涵江書院為例。
莆田縣學,原附于軍學之中,元代遷薛公池上。年久失修,獨存禮殿,風雨飄搖,懼不能支。明代時,縣官多次主持修建。景泰元年(1450),興化知府孫瀾,于莆田知縣劉玭所建的教諭廨舍后,又易民地助建訓導廨舍。成化二十一年(1485),教諭程鳳儀以廟學俱敗,言狀于提學僉事任彥常,曰曰:“是官錢無所出?!蹦讼驴たh區劃。知府丁鏞聞之,率先捐資為士民倡,邑人亦多持鏹(錢貫)以來。于是建成大成殿、兩廡、戟門。弘治十二年(1492),知府王弼前來視學,深感與舊制不相稱,乃節縮開支,支持建學。購置民地,以辟衢路,造泮橋薛公池上,移舊池亭置諸東西,扁其一曰“詠歸”,一曰“樂周”。復于亭舍后建齋舍,及于通衢豎綽楔(古時用以表彰的木坊),扁曰“儒林”以表之??h學位序顯嚴,軒朗深邃,面貌大為改觀。之后,王侯擬勸民戶出一夫之值,建明倫堂及齋舍,為當道所阻而止。弘治十五年(1502),知府陳效舉公帑贏余,及前推官所籌劃銀錢,加之義民曾崇賢捐銀置田所得租金,計銀三百三十余兩,建明倫堂、儀門、東西廊,月臺、后堂、穿堂等。
涵江書院。唐敬宗時,孔子故里曲阜人孔仲良(孔子第四十一世孫)出任莆田縣令,家于涵頭。歲久,子孫流落為編民,南守寧宗慶元五年(1199),適逢朱熹過莆,訪得其后人,為語郡君,特立先圣四十九世孫孔宜戶籍,以自別于平民。理宗淳祐二年(1242),楊棟(字元極,四川眉州青城人)來莆為郡守,精于理學,奉行正心、修身之說,乃與涵江鎮官鄭雄飛建夫子廟,開設書院,以訓其子弟,并辟田以供祀事及月廩之費。景定四年(1263),知軍徐直諒向朝廷請題匾額,理宗書“涵江書院”賜之。元大德二年(1298),興化路總管呂君政修葺之。元武宗至大中,訪得孔子五十三代孫敬山,舉為明經充山長。明代多位郡守亦相繼修葺之。明清間書院屢毀屢建。對涵江書院的創建與修建,體現官府對先圣敬重之心,奉行儒教之志。 (未完待續) (阮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