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文化研究院“開莆來學”石浮雕 ,講述的是南朝梁陳間,邑儒鄭露與胞弟鄭莊、鄭淑三兄弟開莆來學的故事。 愛紅/攝
南山舊稱南湖,亦名鳳凰山,在莆田市西南郊2公里處。據傳晉漢間海水尚浸山麓,山上松柏參天,虬龍留影,濤風送晚,倒映幽波,成為莆陽一大勝景,曰 “南山松柏”。
南朝梁陳間邑儒鄭露先人滎陽鄭昭嘗過莆田,因愛其風土而遷祖墳于南山,后來鄭露與弟鄭莊、鄭淑也從永泰徙來結廬墓側。其時佛教盛行,鄭露就在陳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將宅舍改為金仙禪院,另擇地于西峰,與莊、淑二弟筑 “湖山書堂”,講學授徒,開啟莆學。鄭露官至中太府卿,鄭莊居中郎將,鄭淑為別駕,后人稱他們為 “南湖三先生”。 到了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金仙院始擴建為寺。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寺僧志彥趁入皇宮講解佛經之機,向皇帝面奏本寺隋時高僧無際修持《妙法蓮花經》使石受感應涌出白泉的神話,于是御賜 “靈巖”匾額,由大書法家柳公權所書。唐武宗二年(公元842年)詔令天下廢寺,靈巖寺遭廢,爾后宣宗即位此寺又重新興盛,到宋太平興國初,太宗趙靈又把寺改名為 “廣化寺”,遂沿稱至今。
自鄭露倡學后,莆人業儒蔚為風氣。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曾就學于南山靈巖精廬的林披明經及第,官至康州刺史,后棄官歸里,其子林藻、林蘊兩兄弟與好友歐陽詹也曾在南山讀書,后相繼以進士登第。歐陽詹登貞元八年(公元792年)進士,與韓愈同榜相善。唐詩人黃滔少時亦在南山筑 “東峰書堂”苦讀十年。其間中原兵亂,四方名士如李洵、韓渥、崔道融、羅隱等人避亂來莆,在書堂與黃滔唱酬,一時成為佳話。黃滔于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中進士,做過監察御史、威武軍節度推官,他與兄黃璞是唐末福建文壇領袖,受過閩王王審知的優遇。唐亡后,黃滔隱居在南山著述,不肯出仕。宋明兩代是莆田 “科甲冠八閩” 的鼎盛時期,可謂 “十室九書堂,龍門半天下”。在宋代,莆田中進士者達1026人,狀元6人,其間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莆田徐鐸、薛奕分別中文武狀元,神宗喜吟詩曰: “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僅宋紹興八年,莆田中進士者就多達30人,黃公度、陳俊卿還分別中了狀元和榜眼 ,故有 “枌榆未五里,魁亞占雙標”之譽。
在南宋,林艾軒的理學、鄭樵的通志、劉克莊的詩詞、陳文龍的節義更是炳耀史冊。而在明代,莆田也有進士者537人,狀元2 人、探花4人,史學家柯維騏的《宋史新編》、黃仲昭的《八閩通志》、鄭岳的《莆陽文獻》均被收入清《四庫全書》。此外,李在、周文靖、吳彬、曾鯨、宋玨等一批畫家、篆刻家也稱譽神州藝壇。誠然,莆田能成為“文獻名邦”和 “海濱鄒魯”,是與 “南湖三先生”的功績分不開的,所以唐貞元三年敕建 “開莆來學”木坊于城北門內,宋寶祐四年文天祥登第后特為 “湖山書堂” 題上 “南山樾蔭” 四字。
千余年來風侵雨蝕,蟲蛀兵燹,廣化寺幾經興廢。在宋鼎盛時期曾有十座院、一百二十座庵,那時蒼松翠柏掩映之間,檐宇相摩,招提相望,晨鐘暮鼓,馨香繚繞。明黃仲昭 《南山》詩云: “風景無端擁寺門,望中山色幾重分。泉聲滿室時疑雨,樹影當窗半是云。一派禪房依澗轉,數聲清磬隔林聞。靈巖一百二十寺,多少樓臺鎖夕曛。”可見廣化寺在明時還保持舊觀,但到清乾隆間僅存普門庵、月峰院、東西塔等。
普門庵原為黃滔建的東峰書堂,南宋紹興十年至淳熙二年,興化軍的舉子都在此考進士,歷時三十六年十二次。黃滔的八世孫、宋高宗時的狀元黃公度曾回鄉主考,在此庵壁上題詠《庚午秋觀進士入試》詩: “棘闈曉辟萬袍趨,鄒魯雖微士所都。三獻有人懷楚璞,濫吹何事試齊竽。要令庾語題齏臼,莫把玄文覆醬瓿。袖手旁觀君勿怪,個中曾是老於菟。”月峰院在寺東北隅,唐時所建,明代著名畫家陳伯獻曾在此繪畫授徒,他的達摩壁畫筆法蒼勁,今已無存。東西塔在寺的東南隅和西南隅。西塔創建于明萬歷年間,木構三層,早已圮倒。東塔稱釋迦文佛塔,仿樓閣式石構五層,高約三十米,建于宋淳熙十二年(1185),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和塔檐疊石間浮雕著佛像及佛教題材圖案,雕工精致,實為八閩古塔之姣姣者,已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塔里曲折數百級,可登環塔外回廊,眺望遠景。寺內的藏經閣自唐迄清都有御贈經書,中多珍本,如lt;lt;傳燈錄gt;gt;、lt;lt;大藏經名gt;gt;等,還有印度貝葉雕刻的梵文佛經,可惜今已蕩然無存。
“文革”十年浩劫曾一度使廣化寺黯然失色,滿目瘡痍。1980年秋,海外僑僧集資贊助,人民政府也力籌其成,廣化寺開始了全面整修。經過修葺后的廣化寺規模恢宏,氣勢磅礴。那照壁、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藏經閣)、祖堂(上為臥佛閣)傍山而建,高下相襯,組成一條長四百多米的中軸線,兩側翼建百柱廊廡,保持了唐代建筑風格。天王殿前重修了兩座宋代石經幢,上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是研究梵文漢譯與方言關系的珍貴實物資料。法堂兩側還根據歷史上的記載重建了溪聲閣和看山樓,玲瓏剔透如出水芙蓉;在放生池兩側新建了五百羅漢堂,三層的鐘鼓兩樓隔池對峙,蔚為壯觀;東塔亦經省文物主管部門兩次撥款修繕,重顯雄姿,與千年古剎相映生輝。
南山是 “海濱鄒魯”的搖籃,是莆田文化的發祥地。隨著莆田城市的不斷擴展和南湖公園的建設,寬敞的公路已直抵山門,而山腳下也崛起了一座座高樓大廈和別墅。如今南山廣化寺這塊佛門凈地變得更加漂亮了,它成了一處不收門票的游覽勝地,每天都在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陳金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