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瀨,又稱碧瀨,位于離縣城約十公里,北九華和南天馬兩山相夾,鎮于座西向東的常太鎮松峰村的虎基底。其周山青水秀,林青果茂,鳥語花香,自然景觀優美。這北瀨溪為延壽溪的上游,源于九鯉湖,兩岸懸崖峭壁,溪底巨石密布,圓轉滑膩,色澤紺碧,嵌透玲瓏,又經水力的沖刷,千孔百洞,形態各異,上下落差約有二丈左右,水流飛瀉而下,水花四濺,方圓約有一畝之廣,狀如飛珠,如濺玉,如蟠龍爭斗,如獅子吐珠hellip;hellip;聲或叮當,或鏗鏘,或澎湃,或轟隆hellip;hellip;情似私語,似絲弦,似急雨,似悶雷hellip;hellip;勝似悅耳優美的交響大樂,要是你走近它,它就會毫不吝嗇地奉獻于你:在夏天,令你心情舒暢;在冬天,令你精神抖擻。其景觀十分壯麗,故稱北瀨飛泉,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飛泉之上有一巨石,刻著明莆田知縣何南金的題寫:“莆田北諸泉,則使華陂為之尾,泝陂而溪,以達于瀨。”其記載著北瀨飛泉的地理位置。飛泉之下,有一深潭,水清色綠,名曰“九龍潭”,為九龍聚會之處,旁建有九龍廟一座,祀管束九龍的龍王。相傳,這九龍未經管束,經常興風作浪,搬掉山峰,摧毀農田,民眾苦不堪言,于是人們香請并奉祀管束九龍的龍王,自此民安物阜,安居樂業了。據說,這里是魚穴,每天都有魚兒溯溪而上,游至此處,都被飛泉所阻,有的被反沖而返,有的游至文水處。山民們撐起漁具于此網魚,多則可網到百來斤,少則十幾斤不等。凡有人于此者,不分男女老少,就是背在襁褓里的嬰兒,均可享受按人平分的數量,體現出原始社會的平等制度。
何南金又筑觀止亭于此,其記曰:“hellip;hellip;五里而遙,陂受瀉,溪受瀦,瀨受湍,瀨石平鋪,軟翠鱗鱗畇畇,故無不奇,而其在北麓,首奇特甚;平地塊石隆起,魁然埠阜也,忽又斬然,一邱兩岸,弄石內容天一線,外卦者如帽,突者如卵,渠者如軌,凹者如武,脫者如涔,石身圓轉滑膩,有岌嶫槎櫟之觀,而絕無觚芒刺纔鑿之跡,紺碧色澤,直是近時月白豆青染成,殊非貌似,草芽石皮,亦復無有,手可撫而摩,舌可伏而舐,身可籍而臥,臥可溜滾直下任其所底而不作勾刺虞;聞之春漲兼天,漫過石頂十仞,茲穿透缺嵌之處,蓋馮夷握規,陽候布砥。幾萬年神淘刮,以至于此。當其水落石出,亦兢媚獻巧之時也,溪水觸則瀑,過瀑則渟,渟則澄泓,瀑則訇磕。石夾溪,踞南麓,咫許渡溪,而亭冠山北向,青墻翠岸,素蜺白蛇,直窮于睇所不及乃止。 一巨瀑逼硦而轟,翻銀擣雪,石上人坐轟聲中,身搖股栗,對語不聞,呿口戰手以相指示而己。弄石而外石田田,如潮落洗沙,各爬搔節比,即就之勢,譬如青蓮匝沼,綠云涌地,足之所蹈,無之非是。又似入波斯室邸,空青翡翠,木難火齊,狼藉不收,三家屢入,口涎眼飽,眈眈而往,悵悵空歸,苦綴拾之無可奈何耳!
溪東有仙人釣魚石,壁立數仞,下覽深潭石罅,隱隱有蓑笠影。方翥詩云:“瀨寒隱魚鱉,廟古動龍蛇。”陳俊卿亦有詩云:“飛泉日夜滌成長,洗馬早知有此池;彈雀隨珠輪得失,平吏戍代上林枝。”
北瀨飛泉今化龍。莆田縣人民政府于一九五八年六月,組織全縣干群于此化龍——在其上游興建東圳水庫,一九六0年四月完工。其工程包括:1、攔河壩,長367米,高58.6米后加到81米,頂寬8米,底寬354米,如一座巨大的銅墻鐵壁,橫亙在九華和天馬兩山峽谷之間,截斷高山云雨,攔住自仙游九鯉湖奔流而下并匯合常太諸溪的流水,形成一個面積10平方公里,庫容量2.8億立方的人工大平湖;2、攔河壩右側的放水塔和輸水洞工程以及全長180公里的干渠一條,支渠12條,全長87公里,灌溉著南洋和沿海50多萬畝的農田;3、攔河壩左側的溢洪道設施,寬60米,坡長190米,巖石基礎,進口設開敞式控制閘一座,分五孔,每孔凈寬10米,閘底高程73.5米,閘墩四道,有啟閉房一座和3米寬人行橋一道,安裝五臺四十噸電動啟閉機; 4、攔河壩下游緊靠輸水隧洞的一座三臺機組發電6350千瓦的水力發電站。這是一個具有灌溉、防洪、發電、航運、養殖、供水和旅游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工程,為莆田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東圳水庫建成后,北瀨飛泉的面貌己改觀,但其飛泉點,相傳為仙人活動后留下的灶、鼎、桌、井、足桶、足布、面桶等的奇石,九龍潭的遺跡依然橫臥于水電站前約30米處的溪底內,仿佛展現出當年的雄姿!據說這里曾是仙家談經論法、扶危濟世、采藥煉丹、為民治病的所在。
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于1962年初冬赴廈門途徑莆田題《游東圳》詩。其詩曰:
北瀨飛泉今化龍,
木蘭橫跨起長虹。
九華鑿破壺公劈,
天馬羈銜風際通。
名繼四陂成偉業,
澤流半島頌豐功。
萩蘆南水東連海,
萬頃田園灌溉中。 (陳文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