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峰寺位于莆田城內勝利北路一側,與廣化寺、龜山寺、囊山寺并稱為 “莆陽四大叢林”,198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寺廟。
宋初,梅峰是邑內紳士李泮的產業,因山上遍植梅樹,時稱 “梅子崗”。李泮膝下無子,便在梅林中建一座觀音亭,祈求觀音菩薩賜生貴子。果然在宋元豐八年(1085),其妻黃氏生下一男孩,取名李富,李泮夫婦為報答觀音菩薩賜子大恩,遂舍梅地百畝,擴亭為寺。宋崇寧二年(1103)寺建成,宋徽宗賜額“梅林佛國”,次年又賜名崇寧禪寺,政和元年(1111)敕改天寧萬壽寺。宋紹興初,李富捐資重建寺宇。紹興七年(1137),敕改名報恩光孝寺,至紹興十二年(1142)又更名梅峰光孝寺。李富在寺內建有梅峰書院和 “臥云軒”,造就了不少名士。
梅峰寺在元代被立為 “官講”,俗稱“講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攻陷興化城,梅峰寺被焚毀。直至明萬歷年間,在禮部尚書陳經邦和莆田知縣周瀾的幫助下,由住持月珍募資重建。清康熙初年,莆田知縣沈延標主持對梅峰寺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但到了光緒年間,寺宇破敗,寺僧無幾。梅峰寺的重興是在清末民初,從南洋歸來的仙游籍微嘉法師傾力傾資,用了10多年時間,重建了大殿、方丈、客堂、鐘鼓樓、韋馱殿、禪堂等。 “文革”期間,梅峰寺又一度遭受破壞。1979年,在海外僑僧的大力支持下,梅峰寺開始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歷經十余年時間,形成了近似廣化寺的建筑布局。
擴建后的梅峰寺坐西朝東,臨街而筑的山門牌坊高大宏偉,正面橫楣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金色寺名。沿山門上去長達254米的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天王殿、瞻拜亭、大雄寶殿、法堂兼藏經閣、大悲殿,其中瞻拜亭是寺中唯一保存至今的清代建筑,其兩側是新建的三層鐘鼓樓,飛檐翹角,凌空欲飛。此外,兩側廊廡還配建有伽藍殿、祖師殿、凈業堂、功德堂、客堂、祭堂、禪堂、方丈室等,與主體建筑連成一片,顯得錯落有致。高達22米的大悲殿建在寺后的最高處,三重檐、懸欄高閣式結構。殿中有一尊觀音坐像,高14.2米,為八閩之冠,僅金身貼塑就用去黃金1.5公斤。殿中有許多名人題寫的楹聯,如著名書法家羅丹有副楹聯寫道: “峰頂參梅花,聽來百八鐘聲,聲聲入悟;門前對滄海,看遍萬千春色,色色皆空。”可謂文采斑斕。而登上殿樓走馬回廊,極目遠眺,市區面貌可盡收眼底。
梅峰寺原有宋鐘一口,不但音有揚抑,傳聞數十里,且能卜陰陽, “遇晴則吰,雨天則挫”。按鐘上款式云:紹興二年歲次壬子,住持惠澤、僧覺明募緣三鑄方成,未圓先響,乙亥冬,龜洋真身菩薩駐錫梅峰,筊允重換,住山懷琇法珂等六人發心募緣,乃一瀉鐘成,為匠人蔡通所鑄,或為法道而臻此異。據民間傳說,此鐘掛上后,有個老和尚欲北上,特囑咐小和尚,要待他走一天后方可敲鐘,誰知小和尚性急,才過半天就去敲鐘,此時老和尚剛走到江口橋北福清境內的翁山腳下,聽到鐘聲后只好折回。此村距梅峰寺約五十華里,后來這個村就叫 “鐘前村”。只可惜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駐在鐘鼓樓上的清兵不慎失火,致使樓鐘俱毀。后來在民國初年,梅峰寺仿宋鐘模式重鑄一口,高1.64米,外徑1.04米,重1500公斤,鐘身銘刻《大悲咒 》和《鐘咒 》。此鐘雖不如宋鐘神奇,但鐘聲悠揚動聽,如今每天凌晨,梅峰寺的百八鐘聲依然回蕩在荔城上空。
“梅寺晨鐘”是古時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前人歌詠此勝景的詩作甚多,由邑人、清末民初布衣詩人李光榮編選的 《興安風雅匯編 》就收入 《梅寺晨鐘 》詠詩13首,其中清順治間歲貢生、邑人方元俞的 《梅寺鐘聲 》寫得入木三分:
何處鐘聲出曉煙,梅寺別有上方天。
離離欲送風花落,點點曾添露草鮮。
未了參禪傳法語,由來覺夢喚沉眠。
清音可卜陰陽事,還憶當年釋氏賢。
清雍正間歲貢生、邑人黃彬官福建永春州訓導,其《梅寺鐘聲 》詩亦云:
上方脈脈送鐘鳴,喚醒人間第一聲。
響逐東山催曉箭,夢回斜月破殘更。
樓高恍聽鯨鯢發,簌靜唯聞律呂生。
七百年來傳逸韻,悠悠遠播錦江城。
邑人劉克莊是南宋著名詞人,其后裔劉尚文是清光緒國學生,他的同題詩寫道:
月滿山月路,幽人未歸去。但聞有鐘聲,不見梅香處。
邑人陳池養是清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在外為官十一年后辭歸,致力于家鄉水利建設,著有 《莆田水利志 》等,其 《梅寺晨鐘 》詩曰:
古寺枕山城,蒲牢舊有名。音流四野迥,響入五更清。眾籟還皆寂,群雞尚未鳴。卻憑深省意,夢覺耳頻傾。
梅峰寺環境幽靜,可謂莆田鬧市中的一塊靜土,它不但是人們觀光旅游的勝地,還成了廣大市民的休閑處所。如今這里每天都有中老年人在寺門前的榕蔭下打牌下棋,或在寺后的龍眼樹林中漫步健身。梅峰寺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 “城市山林”。 (陳金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