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莆田東南面臨海,海岸線迂回曲折,從東到南依次有興化灣、平海灣和湄洲灣。島嶼眾多,海運發達,淺海遼闊,灘涂寬廣,海洋水產豐富。
長期以來,海洋對莆田的社會、經濟、文化產生巨大影響。最大的海洋文化是媽祖文化。莆田是媽祖的故鄉,湄洲島是媽祖祖廟所在地。媽祖被稱為海上和平女神,是我國沿海地區以及世界上許多地區普遍信仰的海神。媽祖文化源遠流長。除此之外,海洋對莆田文化的影響還很多,大致分八個方面。自本期起將陸續淺析,以饗讀者。本文的莆田指原莆田縣。
海洋對莆田建筑的影響
圖為莆田民居。雖然在山區,屋頂瓦片上還是壓上磚頭。
臺風是發生在海上的熱帶氣旋,臺風伴隨著暴雨常常對沿海地區造成巨大的危害。莆田臨海,每年都受到臺風襲擊。為了防范,民居建筑需要特意加固,其建造方式反映出明顯的地方特征。傳統的土木磚石、屋頂前后坡結構民居,屋頂瓦片上都用磚頭壓住,以防臺風刮走瓦片。脊梁上和屋頂兩邊磚頭壓得較多,首尾相接,其它部分只在凹面朝下的瓦片上每隔幾十厘米壓一個。檐頭的瓦片用石灰粘住。外墻也要加固,外面抹上泥漿,泥漿中摻入切成小段的稻草(俗稱“草土”),有時再抹一層石灰,以免臺風挾帶暴雨毀壞土墻。有錢的人家往墻上“貼磚”,用一塊塊正方形紅色薄磚粘貼在外面墻上,并通過磚上的孔用鐵釘釘住。這不是裝修,是加固墻壁。最牢固的辦法是“包磚”,用磚頭從外面將整個外墻包起來。這種房子外墻的基礎比普通墻厚,在外面留一個磚頭的寬度。房子蓋好后在這留出的位置上緊貼土墻用磚頭砌起,把整個墻包住。 (文/圖 余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