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既濟先生認為黃守恭生五子,在唐時分別散居“五安”,也與史實不符,查詔安縣的歷史治革,詔安于公元686年建立南詔保,公元741年懷恩縣省入漳浦縣。宋稱南詔場,元設南詔屯田萬戶府。公元1530(明嘉請五年)置詔安縣,屬漳州府。說明詔安在唐宋元三朝,并無詔安縣設置,詔安設縣,是在明嘉靖五年之后的事。連“詔安”縣名都不存在的情況下,何來唐黃守恭遣自己的第五子黃緯分居詔安?合為“五安”之說?
黃既濟在《紫云黃氏五房緯公定居地暨傳衍發展探考》一文中,以詔安高坑村族譜在“土改”中燒毀,始祖是何人不清楚。但又說高坑村現存一方1900年重修碑記,有“祠乃邵武世裔支分堂”,“俾列祖列宗祀春秋我始祖竭忠侯黃世紀公”,“石齋祖配祀其中。”
該通碑記,所稱的“祠為邵武裔支分堂,所謂邵武黃氏,有黃峭和黃膺兩支,都是邵武衍派,黃峭的后裔稱“峭山公”,黃膺的稱“膺公”派,都不是紫云派,碑記中認“竭忠侯黃世紀”為始祖,所謂“竭忠候,是指唐高宗時禮部侍郎兼祭酒的黃世紀,因不接受武后的“命改廟制”,武后欲殺之,得丞相狄仁杰相救,于唐垂拱二年(686)發配到漳州陳元光征蠻大將軍營前效力。歸李輔勝營,輔勝又名伯瑤,命世紀往鷺島,監造舟楫,兼管浯洲牧馬場。死后被封為“竭忠候”。高坑黃氏在碑記中,既認自己為邵武分支,又認與邵武黃氏不同宗的黃世紀為始祖,還認黃道周為其祖,這樣,在高坑黃祠碑記中,就存在高坑黃氏同時認不同祖源的黃峭、黃膺、黃世紀、黃道周為祖先。這種充滿自相矛盾的碑記,說明高坑黃氏在祖源的認知上是混亂的。碑記所載的祖源是不可信的。同時,從高坑黃氏1900年重修黃祠的碑記就可判斷高坑黃氏在1900年時就不知始遷祖是誰?出于何派系?又何來黃既濟先生所稱的“族譜在土改中燒毀”的說法?黃既濟先生以該充滿自相矛盾的“石齋祖配祀其中”為據,認定黃道周為紫云“五安”黃緯的衍派。這種背離事實、捕風捉影、妄認祖源的考據方法,不但不利于厘清歷史人物的祖籍、世系,反而將進一步把歷史名人的祖源搞渾,使人如墜五里霧中。
(二)黃道周派出峭山質疑
對失散世系的接續及祖源的確認,用古人的方法,就是族譜的“對接”,又叫“圓譜”,或稱:“符合”。即姓氏總譜及友譜所記世系的無縫對接。作為主張黃道周為黃峭派下的人,卻以《江夏黃氏峭山公宗支》中記載的“次子黃朝,1174年生于汀州,后遷居永定,后遷莆田,明景泰間遷漳浦縣,十二世季春公生二子,次道周。”作者以此為由認定黃道周系峭山衍派。上列作者的這一“跳躍式”的關于黃道周祖源的敘述,企圖印證黃道周系峭山衍派,顯得捉襟見肘,漏洞百出,無法自圓其說:
1、“峭山支譜”關于黃道周祖源世系的記載,無法排列出從黃朝至遷莆一代的世次。
2、“峭山支譜“無法交待黃朝的第幾代裔孫從何時遷莆田?名叫什么名字?具體遷居莆田什么村莊?在莆田繁衍至幾世后于景泰年間移居漳浦?
3、“峭山支譜”疑為好事者憑借黃道周的《乞言自序狀》杜撰出黃道周為峭山派系,其依據是:
(1)作為族譜的世系,必須有遷出地與遷入地族譜的對接,而“峭山支譜”所稱的“峭山后裔從永定遷莆。”則是子虛烏有的事實,無法找出黃朝的后裔在莆田的支譜與之相對接。
(2)因為黃道周在《乞言自序狀》中言其第四世祖黃宗德其先從莆陽移居銅井,但沒有進一步交待系從莆田什么村莊移居,故“峭山支譜”也只是籠統地說“從永定移居莆田”。但無法交待移居莆田具體什么村莊?至于“峭山支譜”所言于明景泰間移居銅井,則可能是根據黃道周的《乞言自序狀》溯及其六世祖的世代時間,加上黃道周出生于明萬歷十三年(1585)上溯至明景泰年間(1450),其間約135年,從道周的六世祖與道周出生時,相隔約135年,五代,按大約每代25年,約135年。所以,《峭山支譜》稱黃道周先人于景泰年間遷銅山,顯系根據黃道周《乞言自序狀》自述的世次推斷。但杜撰者百密而一疏,他忽視了黃道周在該序中說到其四世祖黃崇德的先祖從莆陽遷居銅海,并非指黃崇德或黃道周本人遷居銅海。所以,“峭山支譜”所謂黃道周系出峭山派下難脫憑借黃道周的《乞言自序狀》對其家世自述進行杜撰,缺乏必要的史實、族譜資料的支持,不存在所謂峭山有在莆田的支脈、支譜與之相對接。
(三)黃道周派出黃膺世系質疑
黃明球先生在《黃道周》一文中,認為黃道周,系黃干第十五世裔孫。
黃明球先生主張的黃道周為黃干裔孫的依據,筆者在本文關于黃道周的祖籍地部分已加以辨析,認為黃明球先生以黃道周曾經為三山黃氏族譜寫序自稱:“宗弟”,為三山黃氏兩次題匾自稱:“裔孫”。筆者已在上文中已指出其謬。至于黃明球先生聲稱的黃道周為黃干第十五世裔孫,但他在該文中,并無交待該是根據何種族譜關于黃道周世系的記載?在黃明先生無法舉出(也不可能舉出)他的結論是出于三山黃氏何種族譜作出結論的情況下。只能推斷黃明球先生只是根據黃道周為三山黃氏作序自稱“宗弟”,并為三山黃氏題匾而加以臆斷黃道周系黃干弟十五代裔孫。這一臆斷,同樣缺乏必要的歷史事實作為依據,只能說這是黃明球先生的猜測而已。而對于先人的祖源的結論應當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的結論,而不是憑猜測得出的結論。
(四)黃道周派出莆田黃岸世系
黃道周由于生前擁明抗清,在明朝滅亡之后,又毅然舉起反清復明旗幟,成為南明王朝的主要抗清英雄。在被清廷殺害后,其后裔又受到清廷的殘酷迫害,致其在漳浦的后裔流落他鄉,所以,在黃道周的祖籍地、祖源的問題上造成混亂。但是,幸虧在《黃漳浦文集》中,留有一篇黃道周敘述自己家世、身世的《乞言自序狀》,使我們得以見到黃道周自認其祖籍地為莆田及黃道周自己溯及的六世祖。給我們確認黃道周的祖源及黃道周的世系對接找到了重要線索和依據。
為此,我們可以歸納出確認黃道周的祖籍、世系必須具備下列兩個條件:
(1)黃道周的祖籍地在莆田,其先系從莆田遷銅山。
(2)任何主張黃道周為其派系的,都必須與黃道周在《乞言自序狀》中的世系相銜接。
上列兩個條件,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根據上述兩個條件,現筆者根據黃道周的《乞言自序狀》及莆田黃岸的世系以及近年來新發現的黃道周后裔族譜的世系的資料,對黃道周派出莆田黃岸世系論證如下:
1、黃道周的遠祖黃岸為晉安黃入莆始祖。
晉安黃氏,即湖北江夏黃氏繁衍福建的一支。初定居晉安郡(福州閩縣一帶),即唐時的閩縣(現在的晉安區一帶),唐莆田人林披應黃岸之后黃英等兄弟的請求,為其祖父黃岸撰寫《唐桂州刺史封開國公黃岸行狀》,詳細地記述了黃岸的第十二世祖黃彥豐由江夏遷河南固始,又由河南固始遷侯官(福州),至黃岸始遷莆田涵江黃巷的史實。林披在黃岸行狀一文中稱黃岸:“遂航海歸道潔頁洋避倭兵,風浪漂蕩,登延福山,愛山之秀,自居焉。每旦夕遇風雨,北望焚香,吾榴花洞(在福州府東山今閩縣瑞圣里)其在閩之中矣,恇怯氵典涊如是者二十余年,及子瑤令閩,始占籍莆田延壽里云。孫五:英、蓋、華、革、莫。”
林披為唐莆田九牧林氏之祖,生九子俱為州刺史,史稱九牧林。
“林披曾官任太子詹事、作《無鬼論》一文,宣揚無神論。該應黃岸之孫黃英之邀撰黃岸行狀,可與《八通通志》、《弘治興化府志》、《莆田黃氏族譜》的記載相印證,應作為信史來讀。林披對黃岸的祖源,遷居生平履歷以及遷居莆田繁衍的記述,是一篇研究莆田黃氏黃岸派下的重要文獻。
2、莆田“三黃”的發端與黃道周先祖遷銅
黃岸遷居莆田黃巷后,至第六代,繁衍為莆田的黃巷、東里、鞏溪三支、自此后,莆田黃岸后裔支分“三黃”。對此,宋進士黃徹在《黃氏資圣院碑記》一文中,對黃岸后裔分居狀況作了詳細記述:“黃巷有黃璞、黃蟾。”“官東黃乃山周之后滔。”“我鞏溪黃始祖巘公與峰、山周皆昌朝子也”。
黃徹,字常明,生卒年不祥,宋宣和甲辰(1124)進士,官平安縣令,著有著名的《鞏溪詩話》10卷。
黃徹的碑記,敘述了莆田黃氏分居黃巷、東里、鞏溪的狀況。是一篇最早關于莆田黃岸派下三黃的文獻。而明確提出“三黃”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