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巖位于仙游縣城東北的大蜚山麓,是一個山水俱佳的游覽勝地
“五百底”位于仙游名勝九龍巖,如今鮮為人知。九龍巖位于仙游縣城東北的大蜚山麓,離城六里許,有九潭二瀑,每個潭中傳說有條龍,九個潭就有九條龍。九龍巖峰巒疊嶂,水碧山青。
九龍巖寺后,孤峰聳立,峭壁懸崖。懸崖傾斜著條瀑布,終年不息;瀑布之上人跡罕至,飛鳥也很少光顧。瀑布之上,有處“五百底”,其名稱傳說如下:
據《仙游縣志》記載,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起,倭寇經常騷擾我國東南沿海,入侵仙游,燒毀民房廟宇,洗劫村民財物。
嘉靖四十二年(1563)11月,倭寇又竄到仙游縣城,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仙游人民紛紛起來反抗,到處截堵,給倭寇以猛烈反擊,且即刻派人,星夜赴福州,請求“戚家軍”派兵救援。時過兩三天,戚繼光率兵趕到仙游,配合地方群眾,把竄擾仙游的倭寇,團團圍住,于現在的“九戰尾”、“虎嘯潭”“十八戰”等地方跟倭寇展開激戰。倭寇倉皇應戰,救援斷絕,吃了敗仗,死傷過半。倭寇最后只剩下五百人左右,不得不退出縣城,向北門外九龍巖方向逃走,企圖尋找一條生路,向海外逃竄。但是,倭寇不明地勢,不知九龍巖是個“絕地”,誤為九龍巖山峰過去便是海,想不到上去沒有出路。等到戚家軍和地方群眾窮追猛打到九龍巖下,像鐵桶似地把倭寇圍住,倭寇只得向九龍巖上的孤峰攀登,亂作一團,龜縮在高峰上。不到半個月,倭寇糧盡彈絕,坐待死神光顧。英勇善戰的戚家軍和不怕犧牲的地方群眾連續作戰,奮不顧身地圍攻,把五百人倭寇全部殲滅在瀑布之上的高山之巔。
仙游人民為了紀念這一次戰役的輝煌勝利,就把那個地方叫做“五百底”;并在城內的“燕池埔”附近蓋起一座“戚光生祠”。 如今,東門古橋旁有座“五帝廟”,“五帝廟”前右側矗立著塊“戚繼光在僊逰紀事”的石碑,那石碑足有一人多高。那石碑簡述了當年戚家軍奮勇抗敵的事跡,永遠紀念著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劉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