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瀨奇石
聽說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碧瀨飛泉”遺址尚存,難免心向往之。
自告奮勇?lián)?dāng)我們一行導(dǎo)游的,是東圳水庫電站的老職工侯先生。老馬識途的他特地攜帶了一把剪刀,看來此行是要披荊斬棘的了。取道常太鎮(zhèn)松峰村虎丘底,從水庫大壩左側(cè)的一片茂密的果樹園直插溪底,在樹叢榛莽和亂石灘上艱難行走了約莫半個小時,終于來到了原先“碧瀨飛泉”的遺址。
這兒地處延壽溪的上游,草木陰翳;溪底巨石密布,千孔百洞。如今飛瀑高掛的景致雖然不見了,但碧水湍流依然。所謂“瀨”,就是從沙石上奔流而過的急水。此地奔涌的溪澗之水,源于仙游九鯉湖,曾經(jīng)一路狂奔飛瀉而下,噴珠濺玉,蔚為大觀。
來此之前,我曾在前人游記中做過一番查考“臥游”,知道碧瀨飛泉的摩崖石刻就有“玉界瓊田,銀濤翠浪”。這八個字,道出了“碧瀨”之妙處。現(xiàn)在溪中依然多奇石,“石身圓轉(zhuǎn)滑膩”,“紺碧色澤,直是近時月白豆青染成”??上攵@般經(jīng)天公千萬年琢磨造化,質(zhì)地特別圓滑細(xì)膩、光潔紺碧的鵝卵石,跟南京的雨花石都可媲美。水碧,石碧,這是稱“碧瀨”的恰到好處吧。
碧瀨飛泉之奇,奇在于水。譽稱“旅圣”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九鯉湖日記》中寫道:水“懸則瀑,環(huán)則流,潴則泉”。而在兩山對峙之間,由于峽石阻扼,流泉飛瀑奔突而下,勢如騰龍奔馬,飛噴沖激?;诼洳畲螅孔悖贋a墜時氣勢磅礴,聲威赫赫,百米之外便能聽到轟雷般的巨響。猶如李白《蜀道難》中所寫的“飛湍瀑流爭喧虺,砰崖轉(zhuǎn)石萬壑雷。”四濺的水花,狀如飛珠,如濺玉,如蟠龍爭斗,如獅子吐霧hellip;hellip;,其聲或鏗鏘,或澎湃,或轟鳴,交織成一曲大型交響樂。而這崖石泉瀑,又與山林竹木、云煙鳥語,組成了一幅奇?zhèn)邀惖木坝^。明代莆田知縣何南金,酷愛碧瀨飛泉,曾筑“觀止亭”于此地的“青墻翠岸”旁,并作游記贊之。對于飛瀑,他在游記中描寫道:“一巨瀑逼硦而轟,翻銀濤雪,石上人坐轟聲中,身搖股栗,對語不聞,呿口戰(zhàn)手以相指示而已?!本褪钦f,巨大的震蕩使得游客渾身上下顫動,對面講話彼此都聽不到,只能靠比劃手勢相互傳遞信息。
可惜,眼下巨瀑飛泉早已消失了,但碧瀨奇石還在。一是平臥于溪流底部的坦蕩如砥的石床,“手可撫而摩,舌可伏而舐,身可藉而臥,臥可溜滾直下任其所底而不作勾刺虞”。由于長年累月激流的不斷沖刷打磨,平坦的巖石河床已經(jīng)光滑異常,沒有任何棱角勾刺了。河床布水均勻,水深沒踝,可以趟水嘻戲,跟人隨意地親密接觸。其間可坐可臥,可倚可濯。此景此情,應(yīng)該跟當(dāng)今寧德的白水洋十分相似吧。
碧瀨奇石還在于溪澗間巖石上那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圓穴。它們往往成串結(jié)伴,大者如鼎、如臼、如靴,小者如缽、如碗、如樽,特別玲瓏可愛。碧瀨飛泉這個神奇的雕刻師,把溪底的晶洞鉀長花崗巖,雕塑成妙趣橫生的奇石世界。它們是燕山運動晚期由火山巖形成的,距今約有一億多年。所謂晶洞鉀長花崗巖,是巖漿在地球表面之下一定深度形成的一種侵入巖,主要呈青灰色、淺肉紅色。晶洞,實質(zhì)上是巖石內(nèi)部的大小氣泡晶體構(gòu)成,一般內(nèi)部含有石英晶體或玉髓沉積。所以,形成的圓穴大多晶瑩細(xì)膩。
撥開草叢,在一塊一人多高的巖壁上,鐫刻著一首五言排律。字跡已經(jīng)斑駁不清,又遭人為的敲砸損壞,更加難以辨認(rèn)。大致為:
謠泠步中野,觸賞歷前蹊。
滉瀁蛟龍窟,依微靈異棲。
環(huán)流濤復(fù)淺,怪石聲還低。
沙磧晴鳧戲,巑岏寒狖啼。
林間喧碧溜,天外隱丹梯。
曖曖江村靜,綿綿草樹凄。
窮奇觀欲止,騁險意猶迷。
日夕牛羊徑,言歸信杖藜。
落款為柯某某題于“庚子仲冬”。我想,它至少應(yīng)該是1840年的那個庚子年吧?
這首題刻的珍貴,在于它集中反映出了當(dāng)時碧瀨飛泉的美好景致。其中的“鳧戲”“狖啼”,讓我們悠然想見當(dāng)年水上禽鳥嬉戲,山間猿猴啼叫的幽美奇觀。
溪流東面還有仙人釣魚石,壁立數(shù)仞,下覽深潭石罅。據(jù)說,這里是魚穴。原先每年春3月至秋9月,每天都有魚兒溯溪而上,被飛泉阻于此處。于是當(dāng)?shù)厣矫駛儙缀跆焯煲砸荽齽?,撐起漁具在此捕魚;多者可百來斤,少則也有十幾斤。更令人稱奇贊嘆的是:凡有人于此者,不分老少,“按丁分魚”,就是背在襁褓里的男嬰兒,也人人有份;只是尊者、老者分得大魚,小孩一般只得小魚——“有福同享”和尊老敬賢之淳樸民風(fēng),可見一斑。這種淳樸的民風(fēng),一直延續(xù)到60年代。一位五十年代初年此地出生的吳先生,至今還津津樂道于兒時親歷的分魚趣事呢。
溪澗下游,有一深數(shù)丈、廣近畝的古潭,潭水深泓澄碧,而且從不干涸,名曰“九龍?zhí)丁?,為九龍聚會之處,早年建有“九龍廟”。相傳,北宋開寶年間(968-976),縣令呂承祐因歲旱,禱雨于此,見有黑白蛟龍戲于水上,不久大雨霶霈,于是立廟祀焉。南宋莆田進士方翥詩云:“瀨寒隱魚鱉,廟古動龍蛇。”不過,深潭之中龍蛇是沒有的,卻盛產(chǎn)碩大非常的鰻鱺——小者十來斤,大的二三十斤,令人嘖嘖稱奇。這大概是因塘內(nèi)洞穴眾多,幽深如同迷宮的緣故吧。
1958年6月,莆田舉全縣之力,經(jīng)過兩年努力,終于興建起福建省大型水庫之一的東圳水庫。“碧瀨飛泉”雖然是今非昔比,然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半個多世紀(jì)以來,號稱“小千島湖”的東圳水庫,猶如鑲嵌在莆田“后花園”的一顆璀璨明珠,成為莆田新時代水利建設(shè)的有力見證和一大景觀。
站立在高達80多米的攔河大壩上,放眼眺望321平方公里的庫區(qū),只見湖光山色,滿目蔥翠,花果飄香;碧波蕩漾,深邃明凈?!坝耔b瓊田三萬頃”,真令人心曠神怡,樂而忘歸。(許更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