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2年哲理中學建蒲魯士紀念堂(蒲星堂),作為學校禮堂
莆田二中(哲理中學)創辦至今已近133周年,回顧本校歷史,創業維艱、經營良苦、滄桑巨變,令人亦多景仰,亦多感奮。
本校創辦于1878年(清光緒四年),初名培元書院,租賃城內坊巷“奕世金紫”民房為校舍,設備簡陋。1890年,美國人蒲魯士和夫人蒲星氏奉派來莆主持教會,1893年起任校長,經他倆悉心經營,學校規模日益擴大。1898年,光緒推行新政,廢科舉、興學校,培元書院應時改名西學堂(即西學齋)。1899年,美國人高哲理來莆接任校長,在朱紫鋪和倉邊巷之間辟地數十畝為校址,建起三層樓房一座,稱映雪樓。1902年,學校改名哲理中學。從1893年起,蒲星氏先后三次出任校長,在莆居留達56年之久。1927年起,學校改由華人任校長,首任劉金標。30年代,學校已有10多座校舍,校門也從朱紫坊移到倉后程氏祠右,至此校園布局大體形成。
哲理鐘樓 ,位于市區倉后路市機關宿舍大院內,是莆田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大院原為哲理中學校址,解放后哲理中學改名莆田二中后,一度為莆田二中校址。哲理中學因校長高哲理慷慨捐資建第一座校舍哲理鐘樓而命名,哲理鐘樓則因中共莆田第一個黨組織在此誕生而聞名遐邇。
鐘樓處在一座磚木結構的三層老式洋樓中間南向部分,洋樓底層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占地總面積近450平方米。洋樓中間南向的鐘樓則為紅磚砌筑的四層樓,底層為4米見方騎樓式門道,上3層為當時的教員宿舍,其上是平頂陽臺,周圍作城堞式垛子,陽臺中央筑一攢尖頂小亭,懸掛銅鐘,作為學校作息報時之用。
1926年前后,正是辛亥革命后莆田自發革命的農民武裝斗爭風起云涌之時,其中受新文化新思想影響的青年學生也參加了反北洋軍閥的武裝斗爭。學校中的青年學生的革命思想相當活躍,如哲理中學的陳天章、吳承斌等,這些學生都非常關心國家大事,課余飯后,聚談抒懷,以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己任,他們也逐漸懂得為天下勞苦大眾謀解放的共產黨才是中國的希望。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莆田第一個加入共產黨的陳國柱同志受上海黨組織的通知,于1926年初春返莆開展革命活動。陳國柱原畢業于哲理中學,對學校情況熟悉,也早感受到哲理中學中濃厚的革命氣息,于是以教師身份任教于哲理中學。他秘密接近并往來于進步學生之間,宣傳革命思想和介紹全國各地的革命情況,并很快就摸清了進步學生的情況。1926年1月,陳國柱在哲理鐘樓第二層自己的教師寢室里秘密成立莆田縣第一個黨組織,策劃革命行動。中共莆田第一個地下黨組織成員為陳國柱、陳天章、陳兆芳、吳承斌、吳夢澤、陳得來,陳國柱擔任黨組織書記。陳國柱幾十年如一日為革命奮斗不息,解放初任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副廳長、黨組委員,1954年擔任國務院參事,1969年病逝于北京。陳天章于1928年奉派回家鄉澳柄一帶開展游擊武裝斗爭,任紅軍二0七團政委,并在家鄉成立莆田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后不幸在老家外坑村附近被捕,就義于莆田城。陳兆芳曾任紅軍二0 七團團長,參加過襲擊江口國民黨鹽兵等革命行動,后因帶槍不慎,走火犧牲。吳承斌于1929年初被黨派回家鄉忠門一帶組織武裝游擊隊,與地主土豪作堅決斗爭,1930年在家鄉慘遭反動武裝殺害。
繼1926年1月在哲理鐘樓成立中共莆田第一個黨組織后,同年1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此建立特區委機關。從此,莆仙和莆仙周邊縣的革命運動迅速發展,革命的浪潮越過山區、越過平原,席卷莆陽大地。(柯家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