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年(1474)四月二十日,王鏞來任興化府學教授。后來,應他的邀請,邑人黃仲昭撰寫《皇明興化府鄉貢進士題名記》。黃仲昭說:“吾莆科第,昉自唐之貞元(785-804),然迄于五代(907-960),僅十有三人而已。”“宋(960-1279)三百年間,舉進士者九百七十余人,預諸科、特奏者六百四十余人。”1368年明朝建立后,“百有余年于茲。莆之歌《鹿鳴》而升為春官者,日以益盛,。有祖父子兄弟相繼者,有父子叔侄兄弟同升者。合八郡解額,吾莆恒得三之一。比年以來,位六卿,列禁從,長藩臬者,接踵而起。人才之盛,蓋幾宋矣。”(《重刊興化府志》卷之二十八)。黃仲昭的這一“題名”,為后來的許多方志學家所重視和引用。“恒得三之一”,這一斷言有否時空限制?洪武、永樂、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七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是否都“恒得三之一”?這是值得認真對待的。為此,筆者借助黃仲昭《八閩通志》,對這一著名論斷進行一番歷史考證。
《八閩通志》共87卷,“選舉”占了12卷篇幅,記載了從唐貞元十年(794)至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福建各地科舉成就。從明初起,興化府學校教育成就突出,鄉試中舉人數僅次于福州府,居全省第二位。那時其他各府例如建寧、漳州、泉州等也有相當的實力,和興化府差距不大。雖然莆田縣舉人總數沒有達到1/3,但是,就縣級而論,莆田中舉人數則居全省前列。這是因為福州府下轄閩縣、侯官、懷安、長樂、連江、福清、古田、永福、閩清、羅源等十個縣,中舉人數不像興化府集中在莆田縣。洪武年間(1368-1398)12科,福建舉人462人,其中福州府216人,建寧府56人,泉州府53人,漳州府26人,汀州府9人,延平府17人,邵武府6人,福寧15人,興化府64人。莆田縣57人,占總人數12.4%。永樂年間(1403-1424)8科,福建舉人924人,其中福州府273人,建寧府106人,泉州府103人,漳州府74人,汀州府76人,延平府57人,邵武府75人,福寧36人,興化府124人。莆田縣113人,占總人數12.2%,但是,永樂四年(1406),邑人林環把狀元桂冠摘下來,為福建全省人民爭光時,卻恰恰成了莆田教育的一個新起點。那時在興化府學,通判孫呚、教授傅顯立進士題名碑,參政楊景衡為記。楊在《皇明興化府進士題名記》中指出:“興化為東南文獻之郡,自唐侍御史林公藻舉進士,而四門博士歐陽公詹繼之,文風斯啟。至宋而益盛,若忠惠蔡公襄,正獻陳公俊卿,文節林公光朝,皆以雄材杰德,建勛業于當時,流聲光于后世,則其尤著者也。士生于斯,既有所觀感而興起矣,又沾被圣朝菁莪豐邑之澤。故以洪武辛亥(1371)以來,登進士而服大僚者,后先相望。”(《重刊興化府志》卷之二十八)
同年,莆田縣學也立進士題名碑,僉事高勉為記。高在《莆田縣學進士題名記》中說:“方今莆士由科目進者,彬彬輩出,不可勝記。以天下視之,獨八閩與江右相頡玩;自八閩較之,則莆于他郡為特盛;且郡屬邑雖三,其所進率多莆士,是又邑敵郡也。”(同上)這真是太激動人心了!明初福建省教育躍居全國先進行列;莆田教育也脫穎而出,成為全國教育強省中的強縣!所以,林環奪得明代福建第一號狀元寶座時,無論對全省,還是對莆田,都有重大意義。樹碑立坊,這是在為莆田教育更上一層樓添磚加瓦!
宣德(1426-1435)、正統(1436-1449)時莆田教育又前進了一步,宣德時4科,全省舉人187人,其中福州府76人,建寧府16人,泉州府16人漳州府14人,汀州府10人,延平府13人,邵武府5人,福寧2人,興化35人。莆田31人,占總人數16.3%;正統時4科,全省舉人230人,其中福州府95人,建寧府13人,泉州府9人,漳州府29人,汀州府12人,延平府5人,邵武府7人,福寧3人,興化府57人。莆田46人,占總人數20%。景泰(1450-1456)、天順時(1457-1464)則更接近了三之一,全省舉人525人,莆田144人,占總人數29.3%。欲問明代莆田縣教育的形勢,那真是一朝一臺階,順序漸進,逐步向三之一推進。這是很不簡單的。這個教育成果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前面已經說了黃仲昭的“題名”寫于成化十年之后,據統計,成化元年(1465)福建舉人92,莆田36;四年90,莆田30;七年91,莆田31;十年92,莆田35;十三年91,莆田34。在王鏞來莆任職前后有五次鄉試,“合八閩解額,吾莆恒得三之一”,令人自豪。其后呢,也不錯,成化時8科,福建舉人731人,莆田縣254人,占總人數34.7%。再其后呢,那就無從說起了。這是因為《八閩通志》只寫到成化廿三年,《重刊興化府志》長一點,也只不過到弘治年間。“巧媳婦難煮無米之炊”,歷史考證不能憑空想象,況且,黃仲詔的話是在成化時說的,受特定時空限制。我們不必夸大其詞。 (林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