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鐘樓因中共莆田第一個黨組織在此誕生而聞名遐邇 柯家聰/攝
陳國柱(1898—1969年)字繼周,參加革命后多次更名,曾用廖華、谷榕、梓植、王永福等名。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下坨村人,是中國共產黨福建早期組織者之一。在中學時期,他就參加護法斗爭和“五四”運動學生運動,1921年考入廈門大學,1924年隨進步學生轉到上海大廈大學就讀,當年加入共青團,1925年轉為中共黨員。1926年接受黨的派遣,回到福建莆田,在母校哲理中學,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培養革命骨干,陳天章、陳兆芳等一批熱血青年成為堅定的革命者,莆田紅軍游擊隊的領導者。1926年2月,陳國柱在哲理中學鐘樓建立中共莆田第一個黨團混合支部,任書記。3月到廣州參加全國第三次勞動大會,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三團第三營黨代表。7月,黨中央又指派其回福建領導大革命運動,接應北伐軍入閩。1927年4月因國民黨右派發動政變,陳國柱秘密轉赴武漢向黨中央匯報工作,后又被派回福建領導地下工作。1927年11月,組織建立中共仙游縣委任書記。12月,任中共莆田特區委書記,1928年5月在領導開展反煙苗捐斗爭,因被國民黨駐軍秘密通緝離開莆仙,到上海黨中央工作,歷任滬西區委秘書長,組織部長,法南區委宣傳部長,上海工商聯合會宣傳部秘書。
1929年底,因參加工人集會被捕,1931年2月出獄后,回上海任滬西區委任組織部長,全國互濟會組織部長兼黨組委員。不久調往北方,先后在北平任書記和天津市委常委。1933年夏任河北省委常委兼北方互濟會書記。同年9月因叛徒出賣,再次被捕入獄,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他才獲無條件釋放,由周恩來、董必武決定調入新四軍,參加前委工作。1940年到延安軍政大學學習,先后參加整風運動和黨的“七大”。同年調東北工作,歷任遼寧省委教育廳長,旅大行政公署民政委員會主任,關東行署委員兼文管會主任。1949年隨軍南下福建,解放后任省人民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副廳長。1951年調任中央文史館辦公室主任兼政務院參事。1954年任國務院參事。陳國柱作為中共福建早期組織者之一,為莆田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為黨為革命轉戰南北,以“每飯不忘民也者”而奮斗畢業。
陳國柱孿生胞兄陳國楨烈士(1898—1948),曾用名陳亞清,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內擔任軍委聯絡工作。在廈門兩次劫獄斗爭中,陳國楨以《商報》主編名義,掩護同志出獄。1934年由黨派赴上海、蘇南各地開展革命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后,陳國楨與陳嘉庚在星州(馬來西亞)組織“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大會委員會”會主任,仍兼《閩僑月刊》編緝。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馬共公開活動,他與陳嘉庚先生合作組織“抗日會”,星州淪陷后,陳國楨化裝轉移仍堅持地下斗爭。在新加坡主編《白虹月刊》等革命刊物。1947年間由南方局駐香港辦事處派他到閩、粵、贛邊軍委黨委工作,同年由區黨委、派到閩南地委工作。陳國楨同志在云霄以經營米店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由于叛徒出賣,陳國楨與湯崇興兩位同志同時被捕,湯崇興烈士就地被槍決,陳國楨于1949年被押解龍巖,在獄中歷經酷刑,堅貞不屈。1949年6月在龍巖解放前夕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壯烈犧牲。
陳國柱、陳國楨兄弟對中國共產黨無限忠誠,對革命充滿必勝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在艱苦的斗爭年月,賦詩言志。陳國柱兄弟詩集《碧血丹心集》正式出版后,郭沫若稱為“今之詩史”。陳國柱于1969年8月在北京病逝,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林金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