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委員長陳至立
2008年3月1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出13位副委員長。三位女副委員長有國務委員陳至立當選上。她是我國第一位女研究員當選上副委員長。當時全國激情迎奧運,她任北京奧組委副主席、北京奧運村長等,為成功舉辦北京奧運盡心盡力,為祖國贏得榮譽和尊重。2008年10月第十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選陳至立當全國婦聯主席。她大力推動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貫徹落實,切實讓婦女得實惠、普受惠、長受惠。
至立出生于革命之家。1926年黨中央介紹廖華回家鄉莆田創建黨組織,第二年到仙游建黨組織后,陳至立的父輩三兄弟讀中學時就先后參加革命。1930年鄧子恢化名老李,任省委巡視員兼閩中特委書記,因他是龍巖人,聽不懂莆仙話。至立伯父陳英任鄧子恢的翻譯和抄寫等工作,并多次捐助活動經費。1934年陶鑄的胞兄患較重的胃腸病,藏在仙游城關竹椅巷陳家治病半個月多。醫生是至立祖父陳德器(名中醫)及其兒子陳鴻藻(建國后任仙游的衛生局副局長、縣醫院副院長、二、三、四屆縣政協副主席,是陳宜瑜院士的父親)。父子倆中西醫結合為他診治,并出錢買藥和照料他生活直到康復。陳鴻藻三兄弟在紅十字醫院時,該院成為莆田中心縣委的交通站;仙游縣委的會議室,設在產科樓地下室;莆仙地下黨的免費醫院;多次營救被捕的革命同志。1946年至立父親陳賢錄于廈大畢業后,按閩中地下黨領導林汝楠交待,在社會上以職業為掩護,發展地下組織。他和妻女(至立)曾兩次平安渡過臺灣海峽。1949年2月賢錄在臺灣接到閩中游擊隊通知,3月從高雄回到莆田,跟林汝楠政委會面,任司令部民運科長兼機關報編輯。8月莆田解放后的第三天(23日)賢錄參加接管“正報”社,任編輯創辦莆田第一份紅色報紙《莆田電訊》日報。接著隨閩中司令部到泉州,緊接著跟老上級許彧青(建國后任福建文教廳廳長、宣傳部長、副省長)到廈門日報社任編輯。1950年參加接管廈一中,后任副校長。
至立小時在廈門讀書長大。上世紀50年代,廈門作為東海前線,她在少年時代經歷過炮戰和空襲的洗禮,磨練了意志,培養了勇敢精神。“文革”前,省重點中學高中女生比初中明顯少了。高中生考上大學稱為“百里挑一”。至立比別人少2-3歲從廈一中考上復旦大學女生很少的物理系。1964年至1968年她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電介質物理專業研究生。當國門打開時,她留下兩孩子由丈夫帶,踏上越洋飛機,到大洋彼岸去搶回被“文革”耽誤了的十幾年時間。1980年至1982年她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材料研究所訪問學者。“文革”前在校生入黨很少。因條件高、要求嚴。她于196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復旦大學學生會女生部部長。她1998年成為首位女教育部長,為世紀之交的教育大發展大改革大跨越作出了卓越貢獻。
陳至立是中共第十三屆、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 (未完待續)(鄭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