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端牌坊矗立于秀嶼區東嶠鎮山美澤林山下,坊園背倚五侯山,面向興化灣,造型宏偉,氣象莊嚴。牌坊單間三進方柱,整座坊共二層4柱,中層鑲嵌匾額,豎刻楷書大字“恩榮”,下層中間鑲嵌原匾額,橫刻楷書大字“天恩特賁”。左右兩門上有二塊原匾額分別刻有“宮保”、“司馬”。牌坊右側豎著一塊保存完整的南明文物神道碑石,碑上刻有“特贈資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實齋公(家彥祖父)神道碑,系明隆武元年乙酉家彥之父維箕所立”。
明末甲申之變,王家彥殉難后,南都明廷賜謚“忠端”,敕建“天恩特賁”石牌坊建于莆邑北高吳城村石坊自然村。1958年石坊遭毀。上世紀80年代北高耕源王氏名賢發起重建王家彥牌坊,忠端故里族人積極響應,經多方苦心查尋,牌坊石刻幸而復得。2008年,莆田王氏族裔倡立重建歷史名人王家彥牌坊,嗣后王氏宗親踴躍捐資,鼎力支持重建,以寄族裔世代緬懷之思。
王家彥(1588—1644),字開美,號尊五,莆田合浦里山美村(今秀嶼區東嶠鎮先鋒村)人,明天啟二年進士。授開化知縣,調蘭溪。崇禎二年擢刑科給事中,歷工科右給事中、戶科左給事中、都給事中、吏科都給事中。崇禎十四年擢大理寺丞,旋進本寺少卿,又遷太仆寺卿。崇禎十五年冬,擢戶部右侍郎,尋轉兵部右侍郎,協理京營戎政。崇禎十七年二月,廷推戶部尚書。莆仙民間有句俗語“擔錢蘭溪去做縣”是莆仙民眾頌揚王家彥為官清廉、造福一方的高尚品德,世代流傳,形成俗語。 (陳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