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尉是古代地方政權縣衙佐官之一,統領一縣之甲兵,追捕盜賊,伺察奸非,即掌管全縣治安事務。
縣尉始設于秦朝,歷代大多沿襲設置。明代廢縣尉改為典史,掌縣尉職事。
縣尉作為縣衙四大頭,次于縣令、縣丞、縣簿(主簿)。因縣令別稱明府,故稱縣尉為少府。
縣尉原由君主任命,三國時期的“國父”曹操、劉備,均自縣尉起家。隋、唐實行科舉制后,縣尉成為初授官職。唐代諸多文化名人,如李白、白居易、柳宗元等,均有任職縣尉的政歷。宋代沿襲此例。北宋名臣蔡京二十三歲登進士第,授官錢塘縣(今浙江杭州)縣尉,混跡多年后,方通過胞弟蔡卞的門路進京任職,從而飛黃騰達。
縣尉職責甚重,官秩卻很低,位居整個官秩序列(九品十八級)之末。京縣縣尉為八品下,下縣為從九品。白居易有送友人任縣尉詩曰:“送君為一尉,東南三千五百里。路途雖遠位雖卑,月俸猶堪(可)活妻子”。世俗對縣尉之冷眼,與今日對公安警官之敬畏,可謂冰火兩重天矣。
吾莆自唐至明,任縣尉者不在少數。僅鄭岳《莆陽文獻·人物傳》所收,就有三十余人。莆田九牧林攢于唐貞元初年(785)為福唐(今福建福清)縣尉,是最早見諸記載者。這些青史留名的縣尉,無疑是其佼佼者。
莆陽縣尉,雖屬末流卑職,然常懷憂國愛民之心,文才武略兼備,夙興夜寐,任真務實,赤心盡職,守土保民,而為民所德。宋代幾位蒞職仙游的外籍縣尉,亦頗有政聲。其政績與風德均有過人之處,值得一書。
保境安民
追捕盜賊,保一方平安,是縣尉的主要職責。他們不辭辛勞,不畏艱難,博俎折沖,追捕盜賊,力保縣境安寧,創建“村無犬吠,店有雞聲”的太平景像。
南宋莆田縣尉陳仲微,字致廣,瑞州高安(今省江西)人。嘉定二年(1209)進士調任本尉。嘗代理縣事,年歲不祥,部卒挾制饑民作亂。仲微果斷戮其首謀者,采取籍閉糶,抑強糴(沒收囤積、抑制搶購糧食)措施,一境肅然(安定)。仙游縣人陳夢烈,紹熙元年(1174)進士,調任連江縣(今屬福建福州)縣尉。連江縣境臨海,有次海寇犯境,夢烈奮不顧身,親登賊舟捕捉海寇,因功升任尤溪(今屬福建三明)知縣。
明代仙游典史(縣尉)蘇廖镕,雷州(今屬廣東)人。嘉靖二年(1525),倭寇逼近仙邑輕蔑山城軍民。有一倭寇頭目把軍旗插在溪邊入溪洗浴。廖镕勇往直前,奪走軍旗,并向溪中寇酋投擲石頭,擊中頭顱,寇酋負傷浮水逃遁而去,自此不敢靠近縣城。廖镕每次出動捕寇,腳穿草鞋,上下山健步如飛,連健卒也跟不上。不幸進京朝覲皇帝時卒于京城。喪還仙邑,士民哀悼,立碑供像祭祀,褒揚其事跡與恩德。
莆田縣人方信孺,字孚若。以其父方崧卿(任廣西轉運判官)之功,蔭補番禺(今屬廣州市)縣尉。信孺有才略,有次海盜搶劫商賈財物,信孺聞訊前往追捕。海盜正聚集在沙灘上瓜分搶劫的財物,一見捕卒,惶駭逃散,欲登舟遁去。不料,信孺已先叫人把賊舟拖走,斷絕后路,輕易將海盜全數擒縛。不久,升任肖山縣(今屬浙江杭州)丞。時宋金和談,宋使皆不得要領。信孺以其過人才略受薦,出使金國,不辱使命。《宋史》稱:“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強敵,金人計屈情見”。
莆田縣人宋鈞,字茂洪,自幼警敏精厲,登紹熙四年(1193)進士,調任晉江(今屬福建泉州市)縣尉。晉江瀕海多盜,志稱宋鈞鉤捕有方,以能力獎賞改官承務郎,授荊門軍(今屬湖北省)簽制(掌諸案文稿事務)。仙游縣尉莊夢說(泉州人),嘉定七年(1214)以迪功郎來任。志稱莊尉“下車究心職業,年余吏畏民服,桴鼓(警鼓)不鳴,田里帖然(安定),可謂稱其職矣”。
更有縣尉為保衛縣境平安而以身殉職者。宋代仙游縣人蔡懋,字字堅,名臣蔡襄曾孫,欽宗朝以父蔭任補會昌(今江西省)縣尉。視事數月,遇贛賊犯境。蔡懋奮然曰:“吾職也!”率領鄉兵數千人,與賊相持,不料兵潰。蔡懋力戰不支,遂遇害,朝廷追贈朝散大夫。
興化縣人陳自仁,字克廣,宣和六年(1124)進士,調任吉州永豐(今江西省)縣尉。任上,屢次捕盜有功,不肯自陳,以廉節著名。建炎三年(1129),金兵侵犯洪州、吉州,隆祐太后的護衛兵叛亂,所過殺掠。自仁調集尉卒、民兵、激以忠義,并力抵拒討伐。兵分兩路,一路抄小道繞到賊軍背后,待機伏擊;一路據守險要,以少量兵力誘敵,見敵前來,則偽裝撤退至據守處,與守兵會合出戰。如此前后夾擊,賊軍驚慌潰散。不意別路賊將主軍前來增援,自仁因兵疲援絕,與知縣趙訓之皆戰死。事后,郡府上報其事跡,請與優恩,以勵忠義。朝廷贈通直郎,賜官其子。郡志稱贊陳自仁與其長(官)捍御叛兵,力戰而死,不負其職,譽為“忠義”之臣。
不庸諱言,莆陽縣尉中亦有玩忽職守的劣類。仙游縣人蔡京,字元長,登熙寧三年(1070)進士,調任錢塘縣尉。有次至陽村巡捕時,因其素好方術,遂與方士車四飲酒交談,打得火熱,其夜應允車四借宿。不意,車四竟是朝廷追捕的案犯,捕吏因蔡京與車四同眠一床,難于下手,逃犯得以偷生。(事見《宋人筆記匯編》)。蔡京之奸邪兇譎,或可由此窺其一斑。 (未完待續)(阮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