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耀先生是本人就讀于博文財經學校時的副校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本人有幸在他領導下的《梧塘鎮志》編寫組擔任常務副主編,因此有機會得到一本重印的《游洋志》。在他多次的面提耳命中,得知他懇切希望有人將文言本的《游洋志》加以注釋和翻譯,使之更加大眾化、普及化,讓福、莆、仙、永的百姓數典而不忘祖。蔡校長的話語如一縷春風,溫暖了我的心扉。為不辜負蔡校長的期待,我竟然斗膽一試。從2008年秋到2009年夏,我養病在家,撰就草稿。令人遺憾的是蔡校長已經騎鶴西去。我不揣淺陋,仰請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許懷中教授著《序》。許教授在住院期間撥冗閱稿,出院后立即作《序》,并在字里行間加以鼓勵和肯定:“由于蔡金耀、盧金城師生的國學基礎厚實,他們無論是校勘或是注譯,其科學性、知識性、資料性、準確性都值得信賴。”現在,《游洋志》已經由莆田市慈善總會出版、發行,大部分書款捐作慈善之用。蔡校長,您的愿望初步實現了。我把這本《游洋志》化作一柱清香,作為奠在逝者靈前一份薄禮!
周華撰寫的《游洋志》,其重大的貢獻在于補遺了弘治《府志》和乾隆《縣志》一些重要的文藝、地理、儒林、文藝等重要歷史資料。更重大的貢獻是把莆田人中進士的時間提前了一百多年,補遺了許多歷史人物。《興化府志》認為林藻是莆田登進士的第一人。他是在唐朝德宗貞元七年(791)登進士第的。但是,《游洋志》記載莆田最早登進士第的卻是金鯉。他是清源東里白鶴村(今新縣白鶴)人,他中進士是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比林藻早182年。接下的便是鄭積,新縣霞溪人,唐太宗貞觀六年(632)中進士;史賓,清源西里上史村人;占萬鐘,清源西里棋山村人;白金,清源西里西音村人。這三人同在唐高宗龍朔二年(662)登進士第的。再接下去便是鄭積之子鄭方迕,于唐高宗乾封三年(668)中進士;鄭積之子鄭朗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中進士的。鄭朗之子鄭璩也在唐肅宗乾元元年(758)中進士。
周華的《游洋志》也有重大的遺漏。興化縣疆域為:東抵福唐(今福清縣),西接仙游,南界莆田,北跨永泰。興化縣原來是從福清、莆田、仙游、永泰各縣分劃部分地域組建而成的。東西相距百六十里,南北相距五十里,周圍二百六十五里。興化縣下轄十四里(“里”,相當于今天“鎮”一級建置)。但在《游洋志》里只記載其中八里的史跡,另六里的史跡竟然遺漏了。我們期待今后在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更有后來人揮起補綴點睛的巨椽,使這份地方志更臻至完善。 (續完)(盧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