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蔡襄(1012-1067)作為莆田的一位先賢和全國性的歷史名人,為官清廉、著述豐厚、貢獻卓越,進一步開展蔡襄學術研究具有很高的時代價值和現實借鑒作用。2012年是蔡襄誕辰1000周年,明年“重陽節”莆田將要舉辦一次有意義的大型紀念活動。今擇一新史料刊出以饗讀者。
話說南宋兵敗,左丞相陸秀夫負幼主投海。這段悲壯的歷史家喻戶曉,但鮮為人知的是,追隨皇帝蹈海殉國的還有一位澄海人,他就是北宋名臣蔡襄七世孫蔡豐湖。
蔡豐湖父蔡規甫,系蔡襄的六世孫,生于福建莆田,登進士后,曾經兩度在潮州做官,并從此留下澄海蔡氏一脈。陸秀夫被貶潮州以后,舉家被蔡規甫安置在辟望司,即現在的澄海,并在這里講學。蔡規甫還叫他的兒子蔡豐湖追隨陸秀夫學習。這時朝廷已經岌岌可危,皇帝逃難到了福建,召陸秀夫回朝護駕,蔡豐湖賣掉家產,帶著資金跟隨陸秀夫到朝廷所在地,擔當起籌集軍糧的事情。一直到抗元失敗,小皇帝隨陸秀夫在崖山投海而死,蔡豐湖也追隨蹈海殉國。消息傳到家鄉,為紀念他的忠勇,特地在冠湖鄉獅山肚(今澄海下坑山)為他修建了衣冠冢,以為后世紀念。
【人物名片】
蔡襄(1012-1067),字君謨,漢族,仙游人,原籍仙游楓亭鄉東垞村,后遷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進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薄⒅G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號忠。主持建造了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而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雪泥據有關史料及《汕頭都市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