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有幸收藏幾塊興化府城磚,藏地為莆田市區梅花亭。大致尺寸:長30.5厘米times;寬15.5厘米times;高10.5厘米。其窯燒在城磚上的款字內容有:興化府城磚·仙邑,興化府城磚·瑤臺,興化府城磚·九五數字等;款字印燒在城磚長邊或寬邊上。為楷書字體,結體端莊大方,筆畫遒勁有力,氣韻生動。
一、城磚年代:
筆者查閱福建教育出版社《莆田歷史》莆田建置沿革記:
979年(宋太平興國四年)設興安縣,后改興化縣,并在興化縣治所游洋鎮設“太平軍”,次年改為“興化軍”,管轄莆、仙、興三縣。從此,興化逐漸成為莆仙的代稱。
983年(宋太平興國八年)興化軍治所從游洋遷往莆田,并在莆田筑“軍”城。
1277年(宋景炎二年)升興化軍為興安州,元朝改興安州為興化路。
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興化路為興化府,再根據古時有城必有郭的規制,可推斷出興化城墻的始建年代為1369年。筆者收藏的城磚年代大約在1369年或該年之后。
二、城磚燒制地:
由款字內容可知:仙邑、瑤臺是城磚的燒制地,如瑤臺即現荔城區黃石鎮瑤臺村。
三、城磚用處:
仙邑、瑤臺作興化府城磚用在于修筑哪段城墻?有數字編號的城磚共有多少塊?有待查閱有關歷史資料,求教文物考古專家作進一步考證。
明城磚作為歷史的見證,見證著莆田的歷史變遷,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屈指算來,距今已逾641年了,作為興化后人應盡文物保護義務。 (吳國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