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幼藻,字漢薦,莆田橫塘人,生于官宦之家。伯父黃濂為司徒黃竭二十一世孫。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官刑科給事中。父黃議嘉靖十三年(1534)順天舉人,官蘇州府通判,育有兩女,均為詩人。長女幼藻,天資麗質(zhì),儀態(tài)閑逸,豐致絕佳,家學(xué)淵源深厚,少年時受業(yè)于宿儒方泰,工聲律,通經(jīng)史,擅書法,年十三即能吟詩作詞,引人入勝,真閨閣翹楚也。次女幼蘩,字漢宮,與姊姊幼藻乃天生一對幽雅淑女,且以詩文著名,寥若晨星更是鳳毛麟角。
幼藻年輕時嫁與林議部啟昌子仰垣(恭卿)為妻,夫妻恩愛,相敬如賓。邑人世稱幼藻“胄緒高華,姿韻韶秀”且“性尤沉靜,知大節(jié),她奉侍翁姑極盡孝道,以才行聞。后太翁疾卒,家無他物,其婆婆宋氏素不喜吝嗇,為辦喪事,媳藻遂傾資以佑有無,由是家道中落。然而貧無怨言,盡管風(fēng)雨屋舍,連鄰里親戚也少識其面。
幼藻久患心臟病,幾經(jīng)折磨,境況愈下。她嘗作山題:“暮鳥宿孤枝,寫去寄君知,家貧逢歲宴,忙忙何處之”。真是“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她居家人緣極好,侄兒視若生母,對侄兒的讀書十分嚴格。直至病重期間,尚不忘課侄讀書。臨終猶誦“殘燈無焰影瞳瞳”而卒,姑侄晚輩痛哭不已,享年只有三十九歲。
黃幼藻是明代莆陽著名才女詩人,有詩集《柳絮篇》存世,入錄明史及《4堂編目》等。其《孤雁》詩云:“渺渺高秋外,長空一雁遲。哀鳴關(guān)底事,澹遠寫相思。瘦馬征夫淚,回文少婦詩。晚年坡上過,莫向夕日詩”。詩人借孤雁哀鳴遙寄相思,表達了年青少婦對遠戌征夫的眷戀之情。幼藻吟詩以表現(xiàn)婉曲,意味見長,同時具有傷感色調(diào),詩作深婉哀怨,風(fēng)格集中。
其《白芍藥不開》詩云:“萬進爭開斗曉紅,含羞無語倚東風(fēng)。素妝不阻因誰倦,一段春藏粉黛中”。她用哀怨題材來表達少女懷春的情愫,真正把握言情杰作的深刻內(nèi)蘊,也洞悉了女詩人心靈幽微之處。
如《竹枝詞》:一、“家住橫塘白石礬,門前春水浣羅衣,朝來擊著木蘭棹,閑看鴛鴦對對飛”。二:已喜燈花燦蕊紅,不勞乾鵲噪紗窗??芍腥绽上嘁?,重繡錦囊錦帶雙”。詩中謳歌了 新婚少婦的美好生活,更寄托女詩人對家鄉(xiāng)橫塘與壺山蘭水相伴,無限憧憬和喜悅之情。
1958年3月4日毛澤東同志從北京飛抵四川成都主持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期間毛主席親手圈點了自唐宋至明三朝二十八位詩人,歌詠四川的一些詩詞,還親筆題寫書名結(jié)集出版,收錄有李白、杜甫、蘇東坡、陸游和黃幼藻、黃峨(明楊慎妻)等的詩作。
黃幼藻的《題明妃出塞圖》詩:“天外邊風(fēng)撲面沙,舉頭何處是中華。早知身被丹青誤,但嫁巫山百姓家”。這首詩看似通俗,新意無多,然其好就好在大雅大俗。為毛澤東所看重,并圈點入選,足見他涵詠工夫之長,被收入《中國歷代女子詩詞選》。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