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仙方言里,“頭”可用作地名通名,加在名詞后,表示“附近”、“旁邊”,如柴橋頭、井頭、溝頭。“頭”的這個意思與表示第一的“頭”、與表示物體頂端的“頭”不同,當然也與作為后綴的“頭”不同。
根據1998年出版的“莆田市地圖”(福建省地圖出版社出版),全市共有90多個以頭為通名(名詞+頭)的地名,當然更小的地名也用,可見這是個地名常用字。這一類地名常反映當時當地一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這一類地名中,與“頭”相結合的詞往往反映現存或歷史上曾經有過的自然景觀。
今涵江區國歡鎮有塘頭村,據考證,唐貞觀年間開挖的用于灌溉的頡洋塘,就在那附近。《新唐書·志第三十一·地理五》記載,莆田縣城“東北四十里有頡洋塘”,木蘭陂建成后被填掉。但塘頭這個地名流傳下來,迄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附近還有塘邊、塘西,頡洋塘可能就在這三個地方之間。黃石鎮也有塘頭,在橫塘村附近,唐代在那兒挖了橫塘。這些地名使我們想象那時的泱泱大水塘以及勞動人民引水灌田的情景。
唐代涵江人民圍海造田,發展農業。他們筑陂壩擋海水、挖塘蓄水灌溉、建涵洞排澇,當時人們稱涵附近地方為“涵頭”,漸漸成了地名(至今仍然有人這樣叫),后來雅化成涵江。俗話說“涵江二十四鋪”,涵江自古就是商貿中心,人煙稠密、聚落多。同樣,埭頭(地名)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筑埭造田的歷史。這個埭與埭里(地名)的埭讀音不同,可能在當時指擋海水的土壩。
木蘭陂是宋代莆田偉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造福人民。附近的陂頭村與木蘭陂同在,看過了多少回木蘭春漲和清清溪水流進南北洋平原。東圳水庫是我省大型水庫之一,水庫攔河大壩長360米,高58米,頂寬8米,攔住了自仙游九鯉湖奔流而下的溪水,是水庫的核心工程。其附近的地方就叫壩頭。大洋鄉也有壩頭村。
“溝”是木蘭陂的渠系工程,引木蘭溪水灌溉興化平原,兩岸水田片片,村落相望,城廂區溝頭村,就在溝畔。又如黃石鎮、新度鎮都有溝尾頭自然村,分別靠近一條溝的末端。人們說“溝邊頭”,指的是溝渠(小河)岸邊。
涵江有陡門頭,附近有宋代建的端明陡門。
以橋頭命名的地方很多,意思是橋的附近,不是橋的一端。仙游賴店和莆田城郊都有柴橋頭,說明古時候木橋較多。涵江有新橋頭,是繁華的街市。黃石清前小橋頭村,附近有始建于元代的普照橋(又稱小橋)。西天尾有大橋頭村。
井頭即水井附近,城關有井頭巷,西天尾鎮、靈川鎮都有井頭村。
荔城舊時有“九頭十八巷”,九頭是:觀橋頭、衙橋頭、社橋頭、洞橋頭,都在橋的附近;水關頭,附近有舊時的東水關,可通舟;河頭,在小西湖之下、兼濟河的河頭;還有市頭、井頭、水窟(水坑)頭。
以上地名除水窟頭外,指稱的都是人文景觀。也有指天然景觀的,但比較少。如海頭泛指沿海,俗話說“天邊海頭價”,意思是商品在產地與外地的價格差不多。靈川有海頭村,面向湄洲灣。又如涵江附近有哆頭,哆是“礁”的俗字,那地方過去有礁石,是海洋的一部分。再如黃石有下江頭村,坐落在木蘭溪下游。因為舊時也稱溪為“江”,三江口就是溪流的入海口。還有,莆田城郊有潭頭橋、仙游石蒼有潭頭村,說明附近有潭。溪、溝都有潭,像一個大坑,比附近深得多。即使遇上大旱溝水斷流,溝潭也不會見底的。 (余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