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福建水師提督吳英(瑛)神道碑亭坐落在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霞街北面,清道光年間(1821—1850)建。碑亭坐東朝西,呈長方形狀,四周立有十根石柱,每根石柱高度四米,采用穿斗式木構架,歇山頂制式。
碑亭中間豎立花岡巖石碑一座,碑身高度二米,寬1.5米。碑石上方鐫刻“皇清”二字,周邊飾以浮雕龍圖案。碑石右上角陰刻四行三十二字楷書體:“榮祿大夫 威略將軍 提督福建水陸軍務世襲三等阿達哈哈番加二級又加五等”;碑石左下角陰刻二行二十二字楷書款:“贈太子少保愧能吳公暨配累封一品夫人蔡夫人神道”。碑文為楷書體,記述吳英官職等生平事跡。碑亭前方立有石坊,四柱三間,面闊五米,高度四米,橫額鐫刻“吳英碑亭”字樣。
《莆田縣志·人物傳》記載:吳英(1637—1712),字為高,號愧能,明崇禎十年(1637)生,由莆田縣黃石遷居泉州黃龍。祖上系唐代入閩始遷祖吳祭(第一世),吳祭第六子吳育(第二世),吳育生吳要(第三世),吳要生吳光(第四世),吳光生吳繪(第五世),吳繪生吳應(第六世),吳應生吳熙(第七世),吳熙生吳識(第八世),吳識生吳公望(第九世),吳公望生吳廷芳(第十世),吳廷芳生吳珩、吳琚(第十一世),吳琚遷泉州黃龍居住,后復遷回莆田黃石定(鄭)莊。
清康熙二年(1663),吳英任守備,隨提督王進功率兵攻鄭經,拔銅山城,授浙江提標都司。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舉兵反清,犯浙江,吳英隨提督塞白理擊敗耿精忠的兵,以功升左營游擊。康熙十四年(1675),耿精忠的部將曾養性、祖宏勛率眾十余萬犯臺州。適鑲藍旗貝子傅拉塔到浙江視察軍隊,賞識吳英的才能,命為先鋒。他領兵抵拒耿兵,殺耿將劉邦仁,收復黃巖,以功遷中軍參將。康熙十五年(1676),他又領兵收復太平、樂清、青田、象山等縣,解處州之圍,破曾養性于溫州,敗馮公輔、林惟仁于松陽、遂昌,水陸數十戰,都立了戰功。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鄭經陷海澄,攻泉州,吳英擊敗鄭經部將劉國軒于洛陽橋,以功遷福建督標中軍副將。隨后,又連克十九寨,收復海澄。康熙十八年(1679),劉國軒謀奪江東橋,他擊退國軒的軍隊,升同安總兵。康熙十九年(1680),他率水師攻金(門)、廈(門),鄭經兵敗,退回臺灣。康熙二十一年(1682),他移鎮福建興化,康熙二十二年(1683),隨施瑯攻臺(灣)、澎(湖),連戰皆捷,鄭克爽降,施瑯留吳英鎮撫其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吳英入京向朝廷陳述治理臺、澎的措施。不久,調任舟山總兵,升授四川提督。康熙三十五年(1696),遷福建陸師提督,不久,改水師提督,“海疆戎務,無不悉力舉行”。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南巡,親寫“作萬人敵”匾賜給他,又加授威略將軍。康熙五十一年(1712),吳英卒于官舍,終年七十六歲,贈太子少保。
吳英在鄉時,“敦族睦鄰,置義田,賑兇歲”,重修熙寧、寧海兩橋,便利行旅,頗為里人所稱道。著有《行間紀遇》四卷。
清代吳英(瑛)神道碑亭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林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