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貴祠堂原坐落在莆田市內東大路,占地364平方米,坐東朝西。原祠堂建筑精美,結構古撲,正廳門面為三間形制,深一進間,采用穿斗式木構架,斗拱式,懸山頂,雀替上雕花鳥蟲草,工藝精湛大方。祠堂現移入朱天貴故里龍橋埔(東圳路莆田學院對面),按舊式重建。
朱天貴(1647—1683),字達三,原莆田縣龍橋埔人,明末清初,朱天貴與兄長朱天福兩兄弟系鄭成功部屬。明崇禎十三年(1640),朱天福官授江西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為正二品武官),朱天貴官累功升左都督,守海壇鎮,屬福建水師一鎮。清康熙十九年(1680),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率部攻克廈門,戰前全體官兵禱告媽祖,請求媽祖顯靈庇護,果然,鄭成功這一戰役因有媽祖庇護,首戰告捷。福建水師遂恭迎湄洲媽祖為護軍之神。翌年,朱天貴在閩浙總督姚啟圣策反下,反叛鄭經,率下屬兵將二萬余人、三百艘戰艦歸降康熙朝廷,清水軍由此兵力大盛。閩浙總督姚啟圣表奏清廷,官授朱天貴為平陽總兵(浙江溫州),后移師鎮守平海衛,經營方略,整訓隊伍。康熙二十一年(1682),施瑯將軍奉旨攻克澎湖,多次失利,由清廷大學士李光地、閩浙總督姚啟圣保舉朱天貴為主力攻臺。朱天貴率所屬戰船三百艘,隨靖海侯施瑯征討臺灣。隊伍開拔之前,朱天貴請旨在莆田龍橋埔構建媽祖宮一座,祈求媽祖神威壯色。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四日,朱天貴水師自東山島誓師出征,作為施瑯全軍的主力,他身先士卒,經七晝夜的海上激戰,于六月二十二日攻克澎湖列島,為清廷收復臺灣立下首功。這場海戰,打得異常激烈,明鄭政權澎湖守將劉國軒是身經百戰之老將。劉國軒派部將丘輝出擊清廷水師。因丘輝和林應是兒女親家,而林應與朱天貴也是兒女親家,彼此又都為明鄭的舊日同僚。有此特殊關系,兩軍戰船迫近,朱天貴挺身立于船尾指揮樓上,高聲大呼:“親家”!丘輝這邊瞧見朱天貴只身一人,暴露于船頂,咬牙切齒罵道:“叛賊,背義之人,天所不容”!說罷,急令舵工轉舵,對準朱天貴指揮船連發炮彈過去,朱天貴猝不及防,被如雨炮彈擊中,穿肋而過,頓時倒下陣亡。經部下奮力搶救,朱天貴不治身亡,年僅三十七歲。事報清廷,康熙帝不勝痛惜,特旨賜封太子少保,謚:“忠壯”,并御賜“忠勇茂眷”匾嘉獎,敕命興化府建祠,地方官員春秋二祭。為褒獎朱天貴勇敢無畏之英雄氣概,朝廷還追贈朱天貴曾祖父朱介祿、祖父朱元坤、父親朱從諫皆官總兵左都智;朱天貴子朱源淳,蔭官知州,后擢至濟南道。八月,施瑯在吳英等戰將勇猛進攻下,節節勝利,清軍直抵鹿耳門,鄭克爽見大勢已去,只得投降,至此,寶島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為慶賀施瑯等將士齊心協力收復臺灣,大功告成,康熙皇帝雅興大發,御賦《中秋日聞海上捷音》七律詩一首。
詩云:
萬里扶桑早掛弓,
水犀軍指島門空。
來庭豈為修文德,
柔遠初非黷武功。
牙帳受降秋色外,
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蒼生困。
耕鑿從今九址同。
朱天貴祠堂中保存文物有:清康熙皇帝御題“忠勇茂眷”橫匾,匾四周鑲以金龍,匾中刻皇帝寶璽一方。祠內有碩大壁畫數幅,畫上麒麟栩如,睹者嘆為觀止。祠堂內還保存鐫刻:“皇清浩授榮祿大夫 鎮守浙江豐陽總兵官 左都督贈太子少保 謚忠壯 達三朱公神位”牌一通、朱天貴畫像等文物。
朱天福、朱天貴兄弟在明末清初改朝換代的歷史大背景下,標新立異,在政冶軍事舞臺上演出了極具悲壯色彩的一幕。朱天福為明王朝守節義,朱天貴為清王朝收復臺灣統一中國捐驅,他們都是愛國主義者,他們都以江山社稷為重,名垂青史。朱天福被江西省地方史志樹碑記載,朱天貴被《清史稿》立傳。朱天貴祠現批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林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