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莆田城街路有“九頭十八巷”之稱,其第一頭是觀橋頭,第一巷是高呂巷。城內北河兼濟橋北岸的元妙觀(三清殿)便是規模宏大的道觀建筑群,兼濟橋位在元妙觀前的河上,故此橋被稱為觀橋,通往元妙觀的路稱為觀橋頭。
明洪武元年(1368),倭寇侵擾福建沿海,莆田始設興化衛,明嘉靖年間,倭寇屢犯莆田,為此朝廷特派高、呂二太監來莆田督建城池以拒倭寇,于是興化府在元妙觀東岳殿后面。忠烈祠右側選一住宅作為欽差大臣的官邸,又專修一條巷道供高、呂二人出入,故此巷得名高呂巷。高呂巷寬約四米,長三、四百米。后隨建城的不斷發展,又賜建高呂行官,其碑石為粉紅色條石長約4米,寬80公分。高呂巷的高呂行宮成了當時修建莆田石城抗擊倭寇的指揮部,名聞遐邇,所以有“未有莆田城,先有高品巷”之俗稱。
莆人黃廷用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后供職京都太子洗馬、工部侍郎。他與高、呂二人有舊,趁他倆來莆之便,托咐用筑城之下料建座住宅,以便林下時居住,這就是位在城內英龍街東里巷33號的“冬卿舊第”,俗稱洗馬埕,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前建成,其規模和建造方法為當時所罕見。椽皆用圓木,廳用減柱法,橫枋凈跨徑11米,現僅存正廳一座,第二進閣樓一座,其余皆殘破,宅第前面綠地中間挖一方池塘,水中荷花,四周砌以條石,邊沿奇花異草,綠樹成蔭,一應俱全。1986年4月被定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據傳說高呂二人事后回京對黃廷用說:所托之事僅用建城剩余杉頭杉尾建成。等到家書寄達京城,言及所建府第規模之壯觀,始懊悔不及,立即召見高呂兩太監,嚴厲斥責假公肥私,擅自改變擴城計劃,罪在不赦。遂命在城外再圍一塊土地,作為象征性的田地,這就是田尾的由來。
高呂行宮與忠烈祠毀在“文革”后期,被當時的城郊五七中學(今礪青中學)作為部分宿舍。古老的高呂巷迄今留名,原在東巖山的山麓,所以今天還能看出當時依山勢鋪筑的一些石階和巷道。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