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中捉鱉,十拿九穩,
河中捉鱉,實屬奇聞。
所謂憋團魚,就是潛入河中捉鱉的。
話說民國卅二年,涵江顯應后亭村,有戶人家主人叫吳秉義,祖傳能潛入河中捉團魚。捉團魚時,在河岸上走來走去,見到河中有氣泡冒出,認定河底有團魚在,即刻放下竹簍,下河潛入河底,先用力敲一下團魚的背,團魚就像烏龜一樣把頭縮進去,然后用手壓住它的頸腔,手到擒來,就把它捉住,送到岸上,放進竹簍里。多的,一天能捉到四五只,少的也有一二只,很少空手而歸。幾十年如一日,他成為河中捉鱉能手。人們見到他時,都叫他鱉團魚的。他的名字倒被人忘記了。
有一天,他在梧橋寺后四溝嘴(四條河溝相通)的河岸上蹲著,仔細觀察河溝中的情形,因為四溝嘴,溝面寬闊,溝底很深,地形復雜,有泥淖地,有沙質地,而團魚喜歡在沙質地潛伏。突然,他看到離河岸不遠處冒出一串串氣泡,有明珠那么大小,他立即放下竹簍,脫去衣服下河,游到冒氣的地方,潛入水底,用手一摸,好大的一只團魚,他張開雙手一量,足有簸箕那么大。他心里有點害怕,如果被它壓下必死無疑。他趕緊踏在鱉背上,用力一蹬,浮出水面,游到河邊,爬上岸來,而團魚被踩了下,感到奇異,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于是它也浮出水面,頭向四方轉動,尋找襲擊它的敵人,正好與秉義目光相碰。秉義看了怕得要命,他鱉團魚有幾十年時間,大小團魚捉到不少,從來沒見過這么大的團魚。
他聽說有一種黿魚。形似團魚,碩大無比,它震怒起來,會興風作浪,人都會被卷入浪中淹沒。
從此,他不再去憋團魚,金盆洗手,不干。
他在家中奉祀觀音菩薩,每天吃齋念佛,到處多做善事,以求普渡眾生。
離東墩一里之地,有座石橋,跨度很大,其間有五個橋洞,叫做五應橋,因其跨度大,人們都稱其為“長度橋”。橋的四周一馬平川,都是農田。既無村莊,又無樹林,如果有人走到半路,遇到大雨傾盆,那真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連個避雨的地方都沒有,只好讓雨淋成落湯雞了。
據說,兩年前,有個人路過此地,不幸溺水身亡,三年之后,他要找個替死鬼,他才能超升,才能投胎轉世。因此,這個地方經常興妖作怪,人們晚上不敢從此橋經過,就是耕作的農民,每到下午五點之后也就收工回家。所以一到晚上,這地方陰森恐怖。
有一天,秉義到城里一個朋友家,因為兩人很久沒有見面,當日相逢,他的朋友非常高興,熱情款待,他去沽兩斤地瓜酒,兩人對酌起來,從上午一直喝到黃昏,朋友要留他住宿,他堅決要回家去。朋友只好讓他走。
“長度橋”是他回家必經之路,雖然別條路也可以走到家,但要多走三四里路,他還是選擇走長度橋這條捷徑。俗話說:技高人膽大。他仗著幾分酒意,而且懂得水性,有潛水憋氣的本領,就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他走過東墩村時,看到人家吃過晚飯,點上油燈,準備閉門睡覺去。他急匆匆向長度橋走去,當臨近長度橋時,眼前突然現出一條明晃晃的大道,大道中間有一盞忽明忽暗的燈籠。他急步走上前去,才跨出兩步,撲通一聲,掉進河溝里去。他馬上意識到自己掉到水中,而且一樣東西黑沉沉地從他頭上壓下來,他不掙扎,不反抗,裝作死人,讓其擺布。原來這條金光大道是水鬼變化用來迷惑人的,使人落入陷阱。
水鬼對秉義施出種種手段,壓、掐、扎,折騰個把鐘頭,認為早已把他送入鬼門關,最后拿出賴以出苦的文憑交給秉義手中,對他說:“三年之后,你可以借這文憑找個替身,脫離苦海,投胎轉世去?!闭f完,登上河岸,手舞足蹈,又是跪,又是拜,感謝蒼天,讓他脫離苦海,超升而去。
當水鬼正在為自己慶幸之時,吳秉義卻從對岸爬上來,對著水鬼說:“謝謝你給我文憑,我替你保管好了。”說完頭也不回,徑直往家中走去。
水鬼看到秉義沒有死,而且拿走他的出苦文憑,如墜入萬丈深淵,苦不堪言。他趕快追上去。秉義回到家關上門,把水鬼的出苦文憑壓在觀音菩薩的香爐腳下。而水鬼走到門口被門神戶尉擋住進不去,只好在房前屋后哭叫:“吳義士把文憑還給我,吳義士把文憑還給我?!?br />
吳秉義的妻子聽到這鬼哭狼嚎的聲音,全身發毛。叫丈夫把什么文憑還給它。秉義說:“這不能還的。今天我沒有被坑害死去,有這文憑以后它還會去害別人?!?br />
他的妻子說:“那怎么辦呢?”
秉義說:“我自有道理,使它既不去害人,又能脫離苦海?!?br />
雄雞一叫,鬼就回到陰曹地府而去。第二天晚上,水鬼又來哭叫不停。一連三天晚上都來哭叫。于是秉義推開窗戶,對水鬼說:“水鬼,你聽著,我已經為你謀求一個職務做,你可以到顯應廟去報到,在那廟里掃地當差,你既可以免受水域之苦,又可以收受香火禮品供養。至于文憑之事,我已在觀音爐前化掉。你去吧?!?br />
聽到一聲長嘯之后,萬籟俱寂。從此,再也沒有聽到鬼哭狼嚎的聲音,一切歸于自然。
秉義的妻子對他說:“你這樣做,真是功德無量?!?br />
此后,長度橋平靜如初,人們走夜路也不再膽顫心驚。
吳秉義為人正直,人們對他十分欽佩。他正氣凜然,神鬼都能聽他調遣。
這就是憋團魚的傳奇故事。(曾廣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