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莆田臺灣文物情緣》是莆臺文化系列叢書中的重要一冊,是莆田市第一次全面、系統介紹本市涉臺文物的書籍。該書從文物角度,充分展示我市豐厚的歷史文物積淀以及與臺灣千絲萬縷聯系,印證了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血濃于水的情緣。對提升媽祖文物與莆臺文化的品位和影響力,推動對臺文化文流與合作起到良好作用。更可貴的是該書得到中國國民黨連戰、吳伯雄兩位“榮譽主席”以及臺灣兩位“退役將軍”的肯定,他們分別就本書出版題了詞。本版自今日起將作選登。
同盟會莆田分部舊址
民國同盟會莆田分部舊址在莆田市涵江區涵東街道霞徐社區內,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同盟會會員黃綬和黃紀星在此創辦莆田第一所中學-興郡崇實中學。舊址包括霞徐大宮前25號及游巷2號前后相連的兩座大院,是黃綬、黃紀星的舊屋。該厝始建于明代,黃氏家族系清代搬遷到此居住,并進行大規模裝修。 該厝建筑面積2300平方米,前座即大宮前25號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采用抬梁、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制式;后座即游巷2號面闊五間,進深二間,采用抬梁、穿斗式木構架,歇山頂制式,金柱高大,柱子基礎、斗拱、橫梁、大門前抱鼓石等構件均為明代文物。
黃紀星(公元1876年--公元1935年),字懷唐,又字輝堂,黃邦杰第四子,祖籍西天尾渭陽,后遷入涵江霞徐街。
黃紀星出生于清末動蕩年代,青少年時期目睹國運衰微,民族危機深重,又身受當時社會進步思潮影響,立志投身革命,以期振興中華。他年少考取秀才,后放棄鄉試,不愿仕進,發憤自學quot;自然科學quot;、quot;英語quot;課程,走科學救國之路。他傾家資購置理化生物等實驗設備,在家鄉渭陽文光書院辟有相當完備的實驗室,在當時莆田為首創。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黃紀星與侄子黃綬集資在霞徐家宅創辦崇實中學堂。黃紀星親自執教,率先采用西方新式教育、教學方法取代舊傳統迂腐教育,為社會培養新型人才。執教期間,黃紀星出于正義感,積極支持革命黨人從事地下宣傳活動。他曾利用學堂掩護過革命黨人鄭權、林斯琛、劉元棟等人。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黃紀星又與黃綬出資6000元大洋在上海設立達文社,編譯出版中外進步書籍,鼓吹革命。如《福建之存亡》、《瓜分慘禍預言記》等,但當局勒令達文社關閉,二書也遭禁售。黃紀星堅決不向反動派屈服,又加入閩籍革命黨人林森領導的旅滬福建學生會,繼續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黃紀星由上海返回莆田,與侄子黃湘、內弟涂開渠捐款在莆田城內府學明倫堂(今莆田一中圖書館舊址),開辦興郡簡易師范科,并在莆田渭陽利用家宅、宗祠及花亭(文光書院舊址)創辦明遠小學,即渭陽小學前身,同時在渭陽創辦蠶桑傳習所,傳授養蠶、繅絲、機械紡織等技術。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被選舉為福建省參議員。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福建省會福州光復,黃綬、黃紀星等革命志士組織同盟會莆田分部,莆田各界公推黃紀星組織同盟分會,后又委派他籌辦治安事務所,由他出任治安事務所總務長。當年,莆田縣民眾選舉他與張步青為福建咨議局議員。他以此為活動據點,秘密集會,藏匿被清朝廷通緝的革命黨人。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涵中中學創辦不久,黃紀星就在涵中教學國文,他還慷慨捐資修繕宿舍,購置教學設備。民國十四年,上海發生quot;五卅慘案quot;,他聞訊義憤填膺,教育學生quot;勿忘國恥,立志報國quot;。黃紀星一生愛國愛鄉,正直廉潔,晚年生活艱苦,民國廿四年(公元1935年)年逝世,終年六十歲。
這里也是革命烈士黃典麟的故居。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國民黨反動派白色恐怖籠罩涵中校園,黃紀星挺身而出,擔任代理涵中校長。他置個人安危不顧,極力掩護進步學生,還支持兒子黃蒼麟、黃典麟參加中共地下革命活動。黃典麟擔任共青團莆田縣江口區委書記,1930年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殺害,犧牲時年僅十七歲。
民國同盟會莆田市分部舊址現批準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林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