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到,年關的腳步將至,空氣里似乎彌漫著濃濃的年味。
中國民間有:“進了臘月門,每天都過年”的說法,所以莆田沿海有一個沿襲已久的傳統習俗,就是在每年臘月年關之前,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辭舊迎新的瑣事,那就是置辦年貨、“掃巡”(即掃塵,衛生大掃除),以新面貌新氣象迎接新年新春的到來。
年終歲末,百姓們辛辛苦苦完成了一年的勞動生產之后,為歡慶一年來的收獲,歡歡喜喜,干干凈凈過新年,農歷十二月農閑期間,家家戶戶就開始進行一次衛生大掃除,俗稱“掃巡”(秀嶼方言“巡”與“船”同音,秀嶼人早期以船為家,所以歲末大掃除就叫“掃船”,這一習俗與外地“掃年”大致相同)。意即掃掉塵垢再巡查一遍,去舊迎新。
“掃巡”(掃塵)的具體時間,各地都沒有統一,有的地方群眾從“尾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后開始,有的地方不受限制,臘月初直至年關前進行。群眾“掃巡”的日期一般都選擇在雙休日和天氣晴朗的日子,有的是選擇在“雙日”( “雙日”是莆仙群眾的吉利數碼)的大晴天進行,圖個平安吉利。“掃巡”的工具要在農歷十一月就準備好,不能等到十二月才準備,按莆田的民間話說,十二月備置的掃帚會變成鐵掃帚,意味著把家中的財丁貴都掃出門,不吉利。“掃巡”工具所用的材料也很講究,農村用蘆葦、甘蔗尾巴等加點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掃帚,并貼上一小塊紅紙以示吉祥,然后綁在竹竿上。
“掃巡”開始,由家庭主婦帶頭,全家人都其樂融融地參加了“大掃除”行動。一般先打掃清理室內外墻壁、屋梁、樓梁、樓板和天花板、門窗上附著的灰塵、蜘蛛網等污物,再把蒸籠、碗筷等廚具,桌椅、眼眠床等家具,被鋪、蚊帳等床上用品都搬到戶外,先洗滌干凈,再讓太陽曝曬,一求干凈衛生,二可殺菌消毒,然后洗擦地板、徹底打掃清理室內垃圾和廢物。
莆田沿海一直流傳著這么幾句耳熟能詳的俗語:“千補萬補,洗凈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過去一般人家住的老房子,平時大動干戈大搞一次衛生不容易,年前的“掃巡”百姓們自然認真對待。于是,全家披掛上陣,進行一場全面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有的地方群眾在“掃巡”之后,全家人按舊俗聚在一起吃一餐“擦粉”(用線面為主料配佐料煮成的大雜燴),期望來年闔家平安,吉祥如意。
“掃巡”意味著把舊一年里的灰塵穢氣打掃出門,以嶄新的氣象喜迎春節,跨進大吉大利的新一年。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的上班族還雇請清潔工、鐘點工“掃巡”,給傳統習俗增添了新元素。這種既保持了生活環境的衛生,又有益于人身健康的良好衛生習慣,千百年來被勤勞的莆田沿海人民一直保留下來而沿襲至今。在莆田沿海,春節已并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節日,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習俗早已使它成為秀嶼人的文化之根。 (肖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