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初九日,是重陽節,莆俗叫“九重陽”。因“九九”(兩九)重疊,符合“九九重陽”之義。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最為長久”?!熬拧保峙c莆田方言的“久”諧音,都取長久平安吉利之意。
清初莆田詩人宋祖謙《閩酒曲》詩自注云:莆人以重九日采草為米曲,郊垌兒女如蟻,歸則和米搗成如彈丸大”。這種幾百年前的“米曲粿”,經過后人的不斷加工、改進,成為現在的“九重粿”,不但是應時的食文化之一,而且以此來作祭祀媽祖和祭掃祖墳的供品呢!
“九重粿”是怎樣制作的?其操作過程頗為復雜而細致。
先把晚米用水淘洗,浸泡約2小時,撈出瀝干,滲水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磨成稀漿。把鍋置于小火之上,放入紅板糖,滲水熬成糖濃液起鍋,濾去雜質,倒入稀漿中,攪拌成紅色稀漿。又把鍋置于旺火之上,倒入清水燒沸,把鋪上潔凈的“炊布”并夾有通氣板的蒸籠放在鍋上,然后分九次,舀入粿漿。(第一次粿漿稍多些,蒸約7分鐘,接著每次漿量比第一次的稍薄些,每次約蒸15分鐘)。先蒸第一層,在上面抹少許花生油,再蒸第二層,這樣連續蒸9次,粿成九重,重重可以揭開,故叫“九重粿”。把它切成菱形狀,呈半透明體,細嫩甜美,又不粘牙,可口可樂,老幼咸宜,是獨具一格的地方風味小吃。
九月初九日,莆田的媽祖信眾,就是以“九重粿”上湄洲祖廟作為媽祖羽化升天忌日的虔誠祭品。
故老相傳:宋太宗雍熙四年(987)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湄洲山上,金菊盛開,清香撲鼻,海風習習,潮音陣陣。林默娘健步登上湄峰,站在一塊摩崖巨石之上,舉目觀瀾??茨且槐倘f頃,水天一色,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大海茫茫,風平浪靜,波光粼粼,漁帆點點,蔚成山海奇觀,令人陶醉。默娘東瞧西望,瞻前顧后,感慨萬端。她就在那塊巨石的上面,用手劃石為八卦,端坐在其中。這時,從西北天空飄下來一朵五色祥云,伴隨著一陣陣管弦絲竹的樂音,頃刻,湄島上香霧繚繞,默娘坐在云朵之中,輕輕地升起來,升起來。與此同時,湄洲灣上空又飄來一朵朵彩色,云中浮現出旌旗、彩亭、涼傘,人馬簇擁,若隱若現,原來是仙班樂隊來迎接她。于是,媽祖升天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一直流傳至今。至于那塊巨石上的摩崖石刻“升天古跡”四個大字,也至今猶存。
莆田人家于重陽節上山掃墓的比雨季的清明節為多,故有“三月為小清明,重陽為大清明”的俗諺。
“九重陽”那天早晨,人家備好祭品、少不了一份“九重粿”,意為給祖先嘗新。到了祖墳,擺上祭品,焚香禮拜。同時,掃墓庭,疏水溝,除雜草,培新土,描紅墓牌之字,以示慎終追遠不忘祖。祭掃畢,化紙錢,放鞭炮,折下一枝樹葉而歸,以表青枝綠葉,家庭昌盛發達。 (康永福 黃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