萩蘆溪以博大的襟懷,擁抱來自仙游、永泰和莆田廣業里二十四道溪流,浩浩蕩蕩地奔向江口,注入興化灣,東匯于海。
莆田縣萩蘆鄉的萩蘆村,原是古渡頭。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興化名醫謝明遠捐資、勸募,在萩蘆溪上倡建第一座石橋。但不到三年,橋被急流沖壞。時仙游富紳徐萬安郎中又首捐七千兩白銀在原橋址重建,又被急湍沖毀。此后,橋雖屢建而屢毀,至嘉慶年間,已毀壞殆盡了。
光緒初年,里人江蓮溪(字希廉),孝廉(即御史公江春霖之父)和黃茹薌鄉先賢等發起重建,因未及竣工而江孝廉謝世了,又功虧于一簣。
宣統二年(1910),江春霖御史辭官回鄉,關心家鄉公益事業。他多次對萩蘆溪橋作實地考察,明確指出要使橋基永固,應“不與水爭勢,乃能導水勢”的論斷。他認為以前橋壞的原因,不在于橋之不堅固,而在于選址之不當,橋址應建在寬廣水緩之處,以避水勢之沖擊。乃另擇定建橋新址。誰知御史公一病不起,臨終時還特地交代家人一定要完成這項水利工程。
民間十七年(1928),江春霖之子祖筵又倡議重建此橋。他首捐巨款,并向社會賢達勸募。在新定的橋址上興建。動工于同年的四月,竣工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的冬至日,共用款六萬余元(銀元)。橋梁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長36丈(實92米),寬1.8丈(實4.2米),五個水泥臺墩,六孔,墩高4.8丈,孔寬5丈,旁有護欄。橋兩頭各立兩尊“護橋將軍”,又建三塔于橋的中間,橋東有“碑亭”,清末邑人翰林張琴為之記。
于是,這座跨過浩淼的萩蘆溪大橋,千百年來山區與興化平原的阻隔從而變為通途了。當地群眾在橋東建了一座“御史亭”,亭中奉祀御史公的塑像,永志其建橋之功。
1985年11月,由御史公嫡孫江宗璞先師主持重修,在當地群眾的支持下,擴建橋的兩端路基,新塑四尊“護橋將軍”,橋西新建一座“秋水亭”,與橋東的“碑亭”對稱。
深固大橋
萩蘆溪下游的深固大橋,乃山區通往江口鎮至福廈路的孔道。清道光間,梅陽村江觀瀾公募石屐。民國初年,江春霖御史又募建石橋,行者稱便。但年久失修,泥沙沖積,洪濤出沒橋面,行旅安全堪虞。
1983年4月,旅臺鄉胞許春祥先生回鄉探親,有鑒于此,遂興建橋之念。倡儀并捐資建橋,政府同意民辦公助。
1988年,許先生攜款回鄉籌備重建深固大橋,并懇請江宗樸先師董其事。此間,許先生曾先后10次回鄉親自指導。1991年此橋建成,許老寫了《莆田縣萩蘆鄉深固大橋建造及企望》一文,江老寫了《深固大橋記》一文,以志其盛事。
許老文中有云:“深固大橋位于萩蘆溪下游。距江口入海處尚有十公里之遙。橋的凈長為135公尺,寬7公尺,最高(深)處18.5公尺,稱為兩孔凈跨徑40米空腹式拱橋。此溪流僅次于木蘭溪流域,系吾莆三大溪流之一”。
江老文中有云:“大橋于1990年初夏動工,翌年初冬竣工。橋長135米,寬7米,高18.5米;有兩孔,孔寬40米,石砌空腹拱式。橋面兩側,扶欄與之并長;橋頭兩端,各立石獅一對。投工22000工日,耗石料6300多立方米,水泥354噸,木材1078立方米,鋼材8.7噸,計用人民幣百萬余元。除公助及同鄉僑胞集資外,許先生獨資70萬余元。
許老投資在家鄉建橋,便利交通,促進經濟、文化發展,閭里有口皆碑。 (康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