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葺一新的仙游文廟自今年初投用以來,總是鯉城最聚人氣的文化場所,不僅吸引觀賞的國內外游客不計其數,還有每日前來演奏十音八樂、打太極拳、跳廣場舞、辦書畫展覽等展示傳播莆仙傳統文化的人群絡繹不絕,成為千年古邑最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據悉,仙游文廟是我省四大文廟之一,始建于宋朝,是當時祖先祭拜孔子、傳承文明、教書育人的場所,是百萬仙游人的文化祖屋,其建筑風格和工藝水平堪稱同類古建筑之精品。由于歷經千年風雨,岌岌可危的文廟至新世紀初大修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2005年,仙游縣委、縣政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原則,啟動文廟修繕一期工程。翌年底,文廟基本完成周邊建筑拆除、平整土地2000平方米等前期工作,花費了140多萬元。但因縣財政困難,碰到了資金缺口上千萬元的修繕瓶頸。據此,2007年初,縣里成立了由熱心文保事業的7位離退休老人組成的仙游文廟董事會,負責為全面修繕文廟籌集資金和組織工程施工,計劃在三年內修復大成殿、崇勛祠、東西兩廊、名宦祠、戟門、鄉賢祠等,以將文廟修繕成具有觀賞性和功能性齊全的旅游參觀圣地。
據仙游文廟董事會董事長嚴明訓介紹,三年多來,在縣主要領導重視和支持下,7位老人廣泛動員社會各界關注和支持文廟修復工作,還與印尼東爪哇省仙谿(仙游)總會、馬來西亞興安總會等取得聯系,積極爭取海外資金的支持,上自高官名士,下至偏僻山野的平民百姓,他們或出錢或出力,為文廟重修添磚加瓦。截至目前,通過多種籌資渠道,籌措資金900多萬元(含捐物),使文廟得以同步盡力按原樣精心修葺并如期竣工。據介紹,如今,整個文廟保存修復的有大成殿、文昌閣、崇勛祠、藏經閣、名宦祠、鄉賢祠、明倫堂、戟門、墨池、廡廊、綽楔門、泮池、井亭等,及環境綠化、美化建設和夜景工程等項目,使得莊嚴肅穆的文廟圣地重又煥然一新,古樸典雅,重放異彩,一改先前的冷清景象,逐步恢復原有的歷史風貌,步入人們的現代生活,不但成為市民游客游玩休閑的好去處,更是了解學習仙游優秀傳統文化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場所。
整個文廟采用具有東方特色的歇山重檐式屋頂建筑,規制恢弘,形成一個龐大建筑群;文廟精湛的石雕藝術令人嘆服,6根高丈余垂巨柱,雕龍張牙舞爪,怒目卷須,盤繞而上,精巧靈動,巧奪天工,更有全國少有的磚刻巨幅浮雕“福龍靈龜”、“祥麟威鳳”,及龍鯉戲珠、麒磷、仙鶴、牡丹、翠竹、蓮花等均精雕細琢,情態優美,百看不厭;而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筑,重檐廡殿歇山式,平面方形,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四周有明廊,擎殿石柱縷雕盤龍,狀若騰云,活靈活現,及盤龍四周大小不一的鯉魚栩栩如生,殿內的三間屋頂構造都采用如意蓮花斗拱,縱橫交錯,繁復重疊,構成懸空倒掛的八卦形穹窿藻井,狀如“蜘蛛結網”,不用一釘而拱起,負荷梁架萬斤而不傾,構思精密,技巧絕倫,藻井當中尤為別致瑰奇,還有殿中新立的、堪稱鎮殿之寶的孔子立身漢白玉雕像,全國絕無僅有,高達2.6米,儒雅端莊,氣度非凡,叩拜其下,如見其人,若聞其聲;至于東西廊廡,則由李耕國畫研究所畫家們根據史料制作底本,再由榜頭仙作工藝師精心雕成的三十六幅屏雕孔子圣跡圖,分外誘人,觀賞圖文,孔子圣跡歷歷在目,形象展示孔子一生業績,堪稱“天縱之圣”,觀其屏雕工藝,精湛絕倫,誠為仙游“國畫之鄉”、“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之歷史見證。此外,仙游文廟的整體裝飾題材以龍鳳為主,襯以人物、鳥獸、花卉等,藝術上薈萃木雕、石雕、石刻及磚雕之大成,獨具風格,是研究古代建筑和雕刻藝術的珍貴實物。仙游文廟又是一座文物寶庫,保存著眾多歷代名人碑刻,現已完成了72塊自唐以來的珍貴碑文的拓片工作,并存有順治、康熙、乾隆、嘉慶、咸豐等清朝五代皇帝御賜匾額,以及古今名家書畫墨寶,已辟為仙游縣博物館。打造仙游文廟品牌,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仙游文廟重修復建后縣委、縣政府眼下建設先進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推進其工貿旅游城市建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陳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