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畬抗元經百戰
在可慕坡突圍中,許漢青與妻子陳淑楨離散,退守東石畬家寨。元軍遣使前往招降,許漢青氣憤至極,即焚招降書,斬敵使。繼之,父陳文龍、祖母黃氏、從叔父陳瓚、叔陳國虎、嬸朱氏等相繼殉國。帶兵在閩南、閩西一帶的陳淑楨,得知親人先后殉國,悲痛欲絕,抗元的決心更堅決,立誓要繼承父親遺志,把抗元斗爭進行到底!當時,她還年輕,兒子尚幼,但她不顧這些,繼續不辭勞苦,在閩西一帶奔波,招募義軍,聯絡畬族酋長藍太君,起24峒畬兵,會同族弟陳吊眼(漳浦農民起義軍首領)和族妹陳吊花等,同心協力意圖挽回國家殘局。她領導畬漢起義軍轉戰閩粵,軍威大振。“勢力遍及漳、汀、潮一帶,號十萬眾,連營數百里”。起義軍所到之處,嚴懲貪官污吏,誅殺殘暴,開倉濟貧,深得民心。
《元史》載:景炎二年(1277)七日,許夫人與族弟陳吊眼親率畬漢義軍,配合元帥張世杰隊伍,攻打盤踞在泉州的叛臣薄壽庚,分幾路猛烈出擊。在激戰中,陳淑楨手執兵器,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她的戰旗指向哪里,義軍戰士就沖向哪里,打得薄壽庚軍隊七零八落;丟盔棄甲,只好“閉城自守”。宋軍和義軍聲勢浩大,困城達70多天,一時義軍威震四方。九至十月間,元軍統師唆都率軍增援泉州,薄壽庚方得轉危。接著,元軍又進逼廣東淺灣,張世杰為保衛幼主而不得不撤泉州之圍。在這緊要關頭,陳淑禎又率部馳援,日夜奔馳至廣東東洋,與元軍交戰于“百丈埔”。她奮不顧身,帶領義軍浴血奮戰,大敗元軍后,踞守畬漢寨堡。
景炎三年(1278)十一月,陳淑楨率領的畬漢聯軍轉戰閩北建寧、政和等地,并與黃華等率領的三萬多鹽夫、農民起義軍共同組成“頭陀軍”聯合作戰,屢敗元軍。
祥興二年(1279)春,陳淑禎目睹文天祥宰相因勢單力薄,戰敗五坡嶺被俘,張世杰元帥被狂風惡浪吞沒壯烈犧牲,陸秀夫抱幼主趙(曰丙)投海,悲痛欲絕!但抗元的決心有增無減。南宋雖已滅亡了,陳淑禎和陳吊眼仍繼續率領畬漢起義軍高舉抗元的旗幟,進行著英勇悲壯的斗爭,成為當時抗擊元軍的唯一武裝力量。
元至元十七年(1280)八月,陳淑禎與陳吊眼率領5萬畬漢義軍攻下漳州,殺死招討使傅全、萬戶府知事闕文興,處決一批罪大惡極的貪官叛臣,為民除害。同時下令開倉放糧,救濟貧苦百姓,張貼安民告示,深受百姓擁戴。
自此,畬漢義軍兵員增至15萬,連寨五六十,據守險要。元軍數度來犯,不得其果,元庭束手元策。不久,元朝為鎮壓福建義軍,回師福建,元將唆都親自率領精兵二千多人,直奔南詔烏山南麓湖內村一帶,向義軍營寨發起猛烈進攻。陳淑禎與族妹陳吊花采用游擊戰術,全殲元軍,驚震元庭。唆都負傷涉水逃命,后被元庭革職。
壯烈戰死逞英豪
湖內之役震怒元廷,元世祖忽必烈加封完者都為鎮國將軍、征閩都元帥。召集福建兵力,圍攻漳州。經一番苦戰,義軍退人山區,利用有利地形,居高臨下,繼續抗擊元軍。至元十八年(1281),起義軍仍有“十萬、連寨五十余寨”。他們改變了防連守戰術,一方面扼險自固,一面乘敵之虛,繞道出擊。這樣又堅持斗爭有一年之久。最后因陳吊眼之叔陳桂龍動搖變節,暗通元軍。陳吊眼又受挑撥離間,不聽陳淑禎勸告,錯殺親妹陳吊花,加上誤中奸計,在突圍中幾乎全軍覆滅。至十一月,陳吊眼壯烈犧牲于詔安縣境內烏山的千壁嶺上。后人為紀念這位起義軍英雄,把這座山嶺改為“陳吊嶺”。
陳淑禎沖出重圍,退守山峒,繼續發動畬漢族民,堅持戰斗下去,希圖東山再起。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初九日,陳淑禎最后一次與元軍血戰于東洋屯(一名百丈埔,即今之浮山)。這一役,陳淑楨親率畬漢義軍,馳聘沙場,披甲血戰,終因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時年僅30歲。后來,部將及族人偷拾她的骨骸密葬于泉州南門外十九都風爐山麓,以表懷念、敬仰之情。 (未完待續)(林碧蘭 陳蘭鶯 陳天福 陳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