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國內糕點餅類中,“紅團”與“番薯起”最具有莆田的地方特色了。特別是在莆田沿海一帶,人們逢年過節,或建房喬遷,或結婚賀壽等喜慶節日中,“紅團”與“番薯起”成了獨具特色的一種重要糕點類食品,備受當地居民推崇。
紅團的制作首先要選用糯米浸水半天,然后晾干舂成糯米粉,再用細密的篩網濾過,留細末若干,加摻有“紅團紅” 的冷開水適量進行慢慢揉搓成團,使其粘性良好,皮質韌性柔和,用作紅團外包皮使用。
餡是紅團的精華。一般節慶或供奉使用的紅團以甜餡為主,分綠豆、黃豆、田豆、糯米等為主料,分別稱為綠豆餡、黃豆餡、田豆餡、糯米餡的的“紅團”。隨著人們飲食習慣或本著健康需要,如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為了過吃“紅團”的癮,咸的“紅團”便漸漸風行起來,選料與制作流程與上述一樣,只是把糖換作鹽而已。當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咸的“紅團”如果以糯米為餡的,便可加入香菇絲、花生米、肉絲、蝦米、蟶干等佐料,輔以蔥花、香菜等調味料,制作起來“咸餡”的“紅團”更適合人們的胃口。
制作“紅團”過程中,首先要把“紅團”皮拿捏成適度的小圓團,再用搟面杖壓制厚薄均勻的小薄餅,然后用團皮餅包住餡,形成圓形餡團放在糯米粉末上滾動,去其粘性,最后把圓團的收口朝上,放入刻有反字的“福”、“壽”、雙“喜”、“貴”、“富”等吉祥字樣的“紅團”印模中印制后,直接倒出來放在“奎葉”(“紅團”葉)上,用剪刀修去或兩個或一個“紅團”的邊幅,然后羅列整齊地碼放蒸籠中,大火蒸約30分鐘即可出籠了。
“番薯起”的制作大抵與“紅團”相同。但主料是以蕃薯為主,咸甜自便。先把鮮番薯淘選、削皮、洗凈、切塊、蒸熟后,撿去薯筋、硬粒,剁成薯泥,放入盆內,加入酵面(亦有的用米制粉),發酵后再以適量的白糖(亦用紅糖)或鹽巴及堿拌和均勻,然后細心地打印、下蒸籠蒸炊成熟。
“紅團”和“番薯起”是莆田獨特的兩種糕點食品,也是莆田沿海過年時獨具魅力的飲食文化。隨著“忠門蒸籠走天下”的發展和東莊醫療衛生產業鏈的形成,具有保健、美容、味感的“紅團”和“番薯起”,不斷地被這些四處“淘金”的人們傳播到四面八方,頗受異鄉人的喜愛,在中國飲食文化上發揮其獨特的魅力。 (林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