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車鼓源于唐代,盛行于宋、明時期。據《莆田縣志》云:“車鼓原為莆田民間節慶時,作為迎神賽會的一種祭祀儀式”。
改革開放以來,每逢喜慶時節,鼓手們披紅掛綠,粉墨登場,盡情地擊打表演,攪得城市鄉村一片歡樂。
車鼓隊所用的打擊樂器有大鼓,因牛皮制造的大鼓高大沉重,表演時常用車載人推,所以名叫車鼓。其中還有大鈸、平鑼、云鑼、大京鑼等。相傳在明代戚繼光在莆田林墩抗倭戰爭中,莆田人民曾以車鼓為戚家軍擂鼓助威。打得倭寇落花流水,取得了林墩大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莆田城鄉曾出現過150多支車鼓隊,成千成萬男女參加祝捷表演的壯觀場面。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演變,莆田市民間車鼓藝術更趨成熟。早期只有男子打擊表演,近幾年來女子積極參加文化活動,也大量加入了車鼓的表演行列。形成了莆田女子車鼓隊,威風鑼鼓,顯颯爽英資。
車鼓表演既繼承傳統,又有創新發展,變廣場動作為舞臺動作,特別是女子車鼓表演,加入了舞蹈動作,融剛勁威武的打法與細致柔美的舞姿于一體,更增添了藝術魅力。現今各區鎮鄉村的女子車鼓隊,由原來每隊幾十人發展到上百、上千人。女隊車鼓演員以紅或藍或白或綠著裝,她們頭扎花、腰佩帶,腳穿繡花鞋,猶如仙女下凡,有的儼如古代木蘭英雄。
表演開始時,主鼓指揮場上,以明快的節奏指揮全隊,800對銅制大鈸及云鑼平鑼、大京鑼等默契配合。不同的鼓法,或如雷劈長空,或如浪拍礁石,或如雨點芭蕉,或如風卷浪濤hellip;hellip;大鈸在手,上下翻飛,婦女收腹挺胸,喜顏笑臉,大銅鈸舞動如起伏的波浪、激蕩的浪花。云鑼大京鑼敲響,余音裊裊。在車鼓表演中,還加入涼傘踏著舞步,悠然顫動,像紛飛的蝴蝶在陣中穿梭飛行。
車鼓隊形不斷變換,忽如潮漲大海,洶涌澎湃,俄而風平浪靜,觀眾注目稱贊,使人神奇莫測,心曠神怡。
近年來,莆田各鎮、村女子車鼓隊發展十分迅速。每逢重大藝術活動,都要一顯身手。特別是在春節、元宵佳節之際,處處鑼鼓沖天,載歌載舞。真是龍翔迎盛世,燕舞詠陽春。
1994年中國莆田國際南少林武術節、媽祖文化旅游節、1998年中國莆田世界興安同鄉懇親會等活動都有她們精彩表演,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發展,女子車鼓藝術已錄制成專題錄像帶,流傳到美國、日本,新加坡、印尼以及臺灣、香港、澳門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顯示著莆田的文化藝術和女子颯爽英資,抒寫著文獻名邦的篇章。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