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北高人就一家一戶地填海造田,因為北高地勢較高,又多土質少巖石,勤勞的農民們從自己的田地挖土填海邊,一般一天一家能填海三、四分面積,這樣,海邊的田地就向海擴大三、四分面積,可以當年受益,這樣地小打小鬧,很實惠。
2000年后就醞釀圍海造田,2004年北高圍墾8月正式開工,2006年12月6日堵口合龍,總面積有10184畝,其中耕地8592畝,水產養殖1592畝。建有三條海堤:1號堤長806米;2號堤長2546米;3號堤長1011米。總長4363米。這三條堤是由海中的雞公山和菜嶼隔開的,堤頂寬4米,海底堤寬度因深淺不同而不同,最深處寬近百米,堤內開條公路,路面寬5米,筑堤處海底淤泥深16米,經壓水處理后填土筑堤,海堤開排洪閘一座,分四孔、每孔寬5米,共20米,雞公山納潮閘6孔,每孔3米,共寬18米,菜嶼納潮5孔,每孔3米,共寬15米,水最深處1號、3號堤為7.1米,2號堤為7.2米,海堤頂還加筑風浪墻,高1.1米。
海堤內外都加以砌石,堤外砌以條石,用水泥沙漿粘結,堤內砌塊石、干砌。
北高圍墾跨北高的汀江、汀峰、江邊、高洋等6個行政村,是北高鎮最大的圍墾工程,它使荔城區現有耕地面積15萬畝,增加了十五分之一。它比文物保護單位鎮海堤(東甲堤)3.4公里長度還長些,它是從海底泥漿上筑起的大堤,不像東甲堤是從原有的土堤的基礎上在土堤外加建石堤的,以保護土堤,所以難度很大。
北高圍墾堵口合龍以來,圍墾區內的魚類有明顯增多,由小魚變大魚了,還有再孵化出來的魚,漁民們下網,每次都捕滿網。若魚處于產卵肥盈期則更好吃,群眾都來排隊購買。
圍墾后,魚長大增多了,范圍有限,無法向大海游,圍墾的水域中都是魚,引來鸕鶿,是光吃魚的水鳥。汀江村漁民說:一只鸕鶿,一天會吃掉魚百斤,追逐不走,捕殺不了,它們夜晚有站崗放哨的,人無法靠近它們,令人頭痛。 (吳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