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亭霞橋地方,由于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占據了水陸交通便捷的地利,在古代這里很早就開通港口商埠,成了商賈云集之處。霞橋有名的“跑馬圍山,礱糠(谷皮)鎮海”的楓亭歷史典故就出于此處。這典故發生在元代,霞橋著名商賈薛庸因賞識麟山村林亨滿腹經綸的才學,見其窮困,時常資助其生活費用以濟困,當他知道林亨無盤纏上京應試,更是鼎力相助。當林亨得中狀元之后,便將受助之事告訴皇帝,皇帝受其感動,為了褒獎地方商賈的善舉,皇帝下令賜山海地權,即是,霞橋人的山和海的地域范圍以“跑馬圍山,礱糠鎮海”為限,當時從楓亭古院地方開始跑馬圈山地,在一日之內,馬跑到哪里,那里便是霞橋地方的山了,在海域上,從霞橋太平港把礱糠撒在海中,任其漂流,礱糠流到哪里,霞橋的海域便在哪里。結果楓亭古院的山,以及從霞橋至如今泉港區的下爐尾海域都屬霞橋人所有。當時林亨膝下沒有男丁,只有兩個女兒。為了感恩,就將一女嫁與霞橋人為妻(另一女嫁在斗北)。
林亨死后墓葬在現今的楓亭中學靠近學士邊界,因后裔沒有祀祭,墳墓荒廢。霞橋人顧念林亨曾對其有“跑馬圍山,礱糠填海”之功,于是每年清明、冬至節就由他們上祭。前不久,霞橋社區的老協會還捐獻萬元以上的資財幫助麟山林亨后裔重修林亨墓。(林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