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7日,新華社發了一消息,十名頑強拼搏,無私奉獻并取得突出成績的女科技工作者,被中國科學院授予“十大女杰”榮譽稱號。莆田籍氣象衛星專家詹麗珊榜上有名。
詹麗珊,1936年4月出生,研究員,中共黨員,城廂區靈川鎮東進村人,1958年7月畢業于南京大學氣象系,分配到中科院北京大氣物理研究所,從事大氣物理和氣象學研究工作。10多年中,她刻苦學習,精心研究,積累了不少氣象學知識,奠定了她以后走向科學高峰的堅實基礎。1975年,她調到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從事衛星工程儀器研制工作。
在氣象衛星研究中,詹麗珊主要參與了“八五”、“九五”國家重點工程項目“風云二號”地球同步氣象衛星多通道掃描輻射計的研制工作,她擔任該項目副主任設計師、總體組副組長。該項目是發展地球同步衛星的關鍵技術課題,掃描輻射計在地球赤道上空35800公里拍攝云圖,監視地球的風云變幻,世界上也只有極少數國家能夠設計制造,我國當時許多條件不具備,困難重重。她毅然迎難而上,踏上了國家重大項目研制的艱難旅程,跑遍了全國十多個省、市,夜以繼日地查閱上百篇文獻資料,領導科研人員做了幾十次的攻關試驗。她主持研制的大型高精度紅外定標系統終于成功,達到了國際同類設備的先進水平,為風云二號衛星的研制和應用作出了關鍵性的貢獻。
攀登科學的道路是曲折艱難的。1994年4月2日,詹麗珊工作時所在的廠房發生了意外事故。在離爆炸點僅2-3米處執行任務的詹麗珊與多名隊員身受重傷,被送往北京醫院搶救治療。1995年,重新研制風云二號氣象衛星的戰斗又打響。她不顧身體尚未復原,不怕困難與挫折,再次領導科研人員投入到研制多通道掃描輻射計的工作中去。經過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辛奮戰,通過各項環節的研究和各種試驗,終于研制成功,向衛星總體部交付新研制的多通道掃描輻射計發射產品,為我國靜止氣象衛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和法國之后第三個掌握該項高技術的國家。1997年6月10日,風云二號衛星發射升空。6月21日掃描輻射計在105OE赤道上空35800公里發回了第一幅可見光云圖,7月13日又一次成功地獲取第一幅紅外云圖和水氣分布圖。圖像清晰,質量良好,達到國際上同類技術的先進水平。衛星掃描輻射計一直到6年后圖像還很清晰,至今還穩定、可靠地在太空運行,對我國及世界氣象預報起著重大的作用。
2000年,已60多歲的詹麗珊繼續帶領全體科研人員往昆明上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連續作戰,又完成了“風云二號”(02批)改進型的五個波段多通道掃描輻射計的研制工作。對發射2004e星、2006D星提供業務應用。
作為主要研制者,詹麗珊參加的“靜止氣象衛星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原理機)”項目獲得了1989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增加水汽通道”獲1990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風云二號地球同步氣象衛星多通道掃描輻射計”獲1998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空間遙感探測儀器紅外輻射標系統”獲199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靜止氣象衛星遙感儀器光學、機械系統”獲2003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由于詹麗珊在氣象衛星領域作出重大貢獻,1989年她被評為上海市優秀黨務工作者,1982年和1992年榮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1992年被評為上海市“巾幗建功”先進個人,1997年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標兵,1998年入選《中國巾幗大典》,2001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十大杰出女性”。她所在的課題組1996年被評為上海市模范集體。她個人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的政府特殊津貼。
如今她已70多歲高齡了,仍時刻關心氣象衛星的發展,希望自己繼續發探余熱。 (林碧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