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四庫全書》,如民國時期著名學者任松如所言:“四庫者,經、史、子、集四部也;四部之書具備,故稱《四庫全書》。”該書收入了清乾隆以前著錄之書3461種,79309卷; 存目之書6793種,93551卷(據中華書局《四庫全書總目》一書)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將著錄與存目之書,匯列書名,繕為《總目》,共二百卷。每目之下,將一書原委,撮舉大凡,并詳著書人姓名、世次、爵里,可以一覽了然。《四庫全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因此,收入該書數量的多寡,往往成為衡量一個地區文化教育興盛發達的重要標志,以莆田(古稱興化)為例。
莆田雖偏居東南沿海一隅,但擅山海之利,物華天寶。自唐代后期,重教興學蔚為風氣,至宋代科舉文化已居全省前列,故有“文獻名邦”之美譽。歷經明清,書林學海,成就輝煌;文獻典籍,浩如煙海。據莆田市方志委的蔡先生考辯,莆田人著述收入《四庫全書》的有:書目57部,1081卷;存目74部,1196卷,合計131部,2277卷。當然這只是個參考數字,因為《四庫全書總目》中,還有些篇目無作者,有的作者無籍貫,在這些篇目中,也可能有莆田人的著述。
然而,由于《總目》涉及內容浩瀚,作者如云,且傳抄傳刻,難免錯訛多多。雖前人對此匡正不少,但無法盡糾。筆者在展卷釋閱之際,對《總目》中有關莆田人事記載,常覺有疑竇之處,遂對照有關書籍進行考辯,將錯訛之誤予以糾正。以下之文如有不妥,尚請方家指教。
一、《周禮補亡》6卷衍圣公孔昭煥家藏本
《總目》卷23云:元丘葵撰。葵字吉甫,莆田人。《閩書》作同安人,未之詳也。
(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67人物志儒林傳載:“丘葵,字吉甫,號釣磯。同安人。hellip;hellip;時宋末科舉廢,杜門刻志,學不求知于人。著有《易解義》、《書直解》、《詩口義》、《春秋通義》、《四書日講》、《經世書》、《聲音既濟圖》、《周禮補亡》,取五官中錯簡成之。卒祀邑之先賢祠。” (明)何喬遠《閩書》卷127記載:“丘葵,字吉甫,同安人。居海嶼中,因自號釣磯。蚤有志考亭之學,初從辛介甫,繼從信州吳平甫授《春秋》,親灸呂大圭、洪天錫之門最久。風度端凝,如立鶴振鷺。宋末科舉廢,杜門厲學。所著有《易解義 》、《書解》、《詩口義》、《春秋通義》四書。日講經世書,聲音既濟,圖《周禮》補亡。元時,倭寇至其宅,他無所犯,惟取遺書以去,故其著述多無傳者。”(清)雍正《福建通志》卷45泉州府人物云:“丘葵,字吉甫,同安人。hellip;hellip;德祐間,科舉廢,絕意進取。所著有《易解疑》hellip;hellip;《周禮補亡》。景炎間,蒲壽庚以城降元,益自韜晦。元遣御史馬伯庸來征,匿不就。復遣達魯花赤赍幣至其家,力辭。伯庸悉取其書以去。卒年九十,配享朱熹祠。”同書莆田無此人。乾隆《泉州府志》卷41列傳丘葵條云:“字吉甫,同安人,為諸生,居海嶼中號釣磯。hellip;hellip;宋末科舉廢,絕意進取,杜門刻志勵學,耕釣自給不求人hellip;hellip;所著有《易解疑》、hellip;hellip;《周禮補亡》。”民國《同安縣志》卷29人物儒林傳也載:“丘葵,字吉甫。為諸生,居海嶼中,號釣磯。hellip;hellip;宋末,科舉廢,絕意進取。hellip;hellip;所著《易解疑》、hellip;hellip;今惟存《周禮補亡》及《釣磯詩集》。卒年九十,配享朱子祠中又祀鄉賢。”而乾隆《莆田縣志》也查無此人。由上可知丘葵乃“同安人”非 “莆田人”。
二、《方輿勝覽》70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總目》卷68云:宋祝穆撰。穆字和甫,建陽人。hellip;hellip;除迪功郎,為興化軍涵江書院山長。
《閩書》卷98英舊志載:“祝穆字和甫。hellip;hellip;嘗著《事文類聚》、《方輿勝覽》。hellip;hellip;子洙。” “洙,景定中,為興化軍涵江書院山長。”《八閩通志》卷65人物志亦載:“祝穆字和甫。hellip;hellip;性溫行淳,學富文贍,著《事文類聚》、《方輿勝覽》諸書。子洙在家庭講論精密,嘗著《四書集注附錄》,第寶祐四年進士,宰執程元鳳、蔡抗取其書進呈,除迪功郎、興化軍涵江書院山長。”可見,為涵江書院山長者,乃祝洙,穆之子也。
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18卷大學士英廉家藏本
《總目》卷103云:宋陳言撰。言字無擇,莆田人。
在清康熙《青田縣志》卷10人物志和光緒《處州府志》卷21藝術傳記載中,皆有陳言傳,都說言字無擇,青田人(在浙江),著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等書。而《八閩通志》、《閩書》 及清乾隆《莆田縣志》均無此人。另《總目》卷103《產育寶慶方》提要云:“括蒼陳言撰《三因方》”,括蒼指括蒼山,此山在青田,即可證明陳言為青田人。況且《三因論》書首自序署“青田鶴溪陳言”,故陳言為“青田人”,非“莆田人”。
四、《茶錄》2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總目》卷115云:宋蔡襄撰。襄,莆田人。仁宗賜字曰君謨,仕至端明殿學士,謚忠惠。事跡具宋史本傳。
《宋史·蔡襄傳》作“興化仙游人”,《東都事略》卷75蔡襄傳、《宋元學案》卷5蔡襄小傳以及周淙《乾道臨安志》卷3蔡襄傳,所載均同。宋代興化軍管轄莆田、仙游、興化三縣,(參見《宋史·地理志》),仙游、莆田非一地也。歐陽修《文忠集》卷35《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云:“公諱襄,字君謨,興化軍仙游人也。”宋黃巖孫《仙溪志》、《八閩通志》、《閩書》、明弘治《興化府志》、清乾隆《仙游縣志》等書均載蔡襄籍貫為興化軍仙游縣人,可見上文作“莆田人”,誤。
但《墓志銘》又說:“以某年某月某日,葬公于莆田某鄉將軍山。”此蓋誤會為莆田人之緣由,然葬地非必籍貫所在之縣也。本《總目》卷194《莆田清籟集》提要云:“蔡襄、蔡京、蔡卞本為同里,襄以名流推重,遂收之莆田;京、卞以奸跡彰聞,遂推之仙游。”亦以襄為莆田人,為名重所致,非實際籍貫也。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50《茶錄》條云:“興化仙游人,家于莆田。”試為調停之說,而不知其誤也。 (未完待續)(林祖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