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平興國四年(979),以游洋、百丈二鎮置太平軍,并提出“以德化民”的口號,故名“興化”。翌年,改太平軍為興化軍。八年(983)移軍治于莆田,管轄莆田、仙游、興化三縣。第一任興化軍知軍是段鵬。從此,莆田歷代一直是興化軍、興安州 、興化路、興化府治所的所在地。
史載,在這個歷史階段,先后任興化軍知軍的共180人,其中有善政的,有興學的,還有節烈的。記其要如次。
善政:
段鵬,京兆人。981-984年,加著作郎,知興化軍。倡建興化府的譙門。
李及,于995-997年以大理寺丞知興化軍。性情清介,所治簡嚴。
劉諤,1058-1059年知興化軍。大興水利,創建太平陂,灌田萬余頃。郡人立廟以祀。
張讀,字圣行,晉江人。1126-1128年知興化軍。因歹徒肆暴,讀捕殺其巨魁,郡賴以安。
許尹,字覺民,樂平人,進士。1128-1129年任知軍,有善政。
傅自得,1155年任知軍,有惠政。去任后于1168年再知興化軍,“百姓爭出郊迎,歡呼之聲滿道”。
張允韜,1164-1166年知興化軍。奏準免除軍需“苗米25000石”的半數。郡民感德。
鐘離松,淮東人。1168年任知軍。治郡事夜以繼日,不辭辛苦。前知軍張允韜已奏免苗米之半數,離松又奏準其全免。
潘畤,字德鄜,金華人。1173-1174年任知軍。時郡民多爭訟,畤究其利病而處置之,簡易繁密,不偏不倚,郡以大治。
張淵,1188-1189年任知軍。為政以農事為先,創建涵江陡門,以蓄延壽諸水。
趙彥勵,字懋訓,浚水人。1190-1193年任知軍。時春夏雨澇,奏撙節官錢,代民輸稅,修郡學,建倉廩,作輿梁,修道路,筑陡門,興水利。撥廢寺田租以贍學廩。
曾耆年,1215-1217年任知軍。“在莆涉兩歲,扶善去惡”。
曾用虎,字君邁,晉江人。1230-1233年任知軍。建立平倉以防歲饑,郡民為之立生祠。
江叔豫,字子順。1240年,莆守缺,叔豫接其任。值歲歉,叔豫多方籌借糧食,以安百姓生活,郡內稱治。
興學:
姚康朝,字廷賓,吳興人。1174-1176年任知軍。為政平易,年豐盜息,閭里安寧。郡原無貢院,康朝為擇地于軍治之西而建之。
汪作礪,字必成。1178-1180年任知軍。1177年府學因火災被毀,作礪修葺之。改建蘆浦斗門,溉田五百余頃。
王居安,字資世,黃巖人。1205-1207年任知軍。為政便民,抑平米價,擒劇盜以安平民。撥郡內廢寺田十頃以佐學廩。
楊夢信,廬陵人。1234-1235年任知軍。禮賢下士,簡淡清苦。獨捐公帑六十萬贖買學田以助學。
張友,毗陵人。1238-1239年任知軍。修學校,撥廢寺田租三百余斛以佐學廩;出金錢二十萬以贍學。師生繪其像祀之于學宮。
楊棟,字元極,青城人。1245-1246年任知軍。棟知孔子之裔有居“涵頭”者,為之建廟置田,創書院,以教其子弟。
徐直諒,1263-1265年任知軍。為涵江書院請匾,理宗親書“涵江書院”四字以賜之。
節烈:
曹修古,字述元,建安人。1031-1033年知興化軍。卒于官,家貧不能歸葬。士民集錢三十萬緡以助其喪。其女年十六,哭曰:“吾先君清節名天下,不幸以直言謫。死,奈何以數萬而污其全德乎?”卒拒不受。
廖剛,字用中,順昌人,進士。性質直,監察御史。1121-1123年知郡事。時郡人蔡京攬權,剛未嘗一造其門。
汪元春,字景新,奉化人。1265年任知軍。在任不帶妻子,卻常例錢不受,并禁其僚屬。每餐只以菜蔬下飯。
陳文龍,字君賁,莆田人。累官參知政事。1276年,元軍勸降不成,拼力攻城,文龍力盡被執,不屈死節。 (康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