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埭頭的架空石質水渠一段
幾次去南日島,途經東嶠、埭頭一帶,常常要往右邊的窗外張望,因為這里有幾條“天路”:石柱架空水渠,十分壯觀,常常讓我思緒萬千。
這種石柱架空水渠,在莆仙大地上,許多鄉、鎮都有它的蹤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躍進、人民公社、農業學大寨中,在“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指引下,全民興修水利,靠肩挑手挖筑起了大型水庫——東圳水庫、外度水庫、東方紅水庫等,這些水庫的水沿著水渠流向興化平原,流向沿海。一些地區由于地勢偏低、水渠或跨峽谷,或過公路,只好用架空石渠引水。在當年,這些水渠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現在這些水渠大都不用了,巨型鋼管代替了它們,但這些水渠身影尤存。它經歷了多少風雨沖刷,依然傲然屹立。這些高數米的石質水渠當年是由人工建筑的,參加建筑的“工人”是人民公社分配的勞動力,參加的“民工”要自帶口糧,一般為地瓜干,每天記工分8分左右。機關工作人員也要抽調去“挖渠道”或修石質水渠,當年我在東嶠中學,就被調到外度去挖渠道。
這些石砌水渠每塊石頭都是用手工從山上打開、用肩扛來的,每塊石頭大小一致,長度相同,棱角分明,縫隙用水泥粘貼,也算堅實牢固。石質水渠的每塊石頭都含著當年莆田人的辛勤汗水。
現在,這種水渠大都已殘缺不全了,隨著開發用地,許多已被拆除。這種水渠,有人稱之為“天路”,它見證了當年“農業學大寨”時“旱地改水田”的時代精神,是大地上的一道風景,是廢除還是保留,這要讓專家去考慮。聽說外地搞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有人提出應予登記保護,不知我市的文物專家見解如何? (陳寶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