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寺
嵩山寺據傳創建于唐代,由祥宗南派之祖慧能大師派北嵩山少林門徒悉心勘探而辟。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醴泉里嵩山寺碑記》載:“粵考嵩山寺自宋大觀元年創始,賜匾lsquo;嵩山護國院rsquo;。至明萬歷甲辰年,里人李多見又命僧募建。清朝康熙十三年再建。hellip;hellip;光緒三年,里中施主hellip;hellip;不憚煩勞,鳩金重整。”據此碑文可知,嵩山寺在宋微宗大觀元年(1107年)創建之后,又在明朝萬歷甲辰年(1604年)和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兩次重建,在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和二十七年(1901年)兩次重修。
陸秀夫衣冠冢
位于嵩山南側樹木中,該冢占地面積260平方米,坐西向東。現僅存一神道碑,高1.19米,寬0.56米,上刻“宋檀越陸公墓道”。 陸秀夫(1236-1279),江蘇鹽城人。史載宋祥興二年(1279),元軍占領都城杭州后步步緊逼 ,時任南宋丞相陸秀夫與張世杰一起護衛宋帝路經興化軍莆田和仙游,楓亭民女蔡荔娘敬重陸秀夫,在父親的支持下與陸秀夫締結良緣,并懷下陸秀夫后裔。后來陸秀夫帶幼帝輾轉廣東,終在崖山背幼帝投海殉國,荔娘感念不已,將陸秀夫衣冠葬于陸秀夫生前兵馬駐扎過的嵩山東坡榕樹林底下,以此緬懷。
摩崖石刻
嵩山頂上,有許多名人的摩崖石刻。其中,較著名的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冬興化知府金陵人丁鏞的題詩:
懸崖峭壁齊虹霓,七盤九折云為梯;
空蒙海氣蕩日月,千載容我來扳貽。
禪宮一宿爽毛骨,扶桑半夜聞天雞;
神仙仿佛跨鸞鶴,授我丹訣封紫泥。
該詩在清乾隆年間修纂《莆田縣志》時有收錄。
還有清道光十八年(1838)唐其章的一首詩刻:
五載談經在此間,諸生相對有馀閑;
崖前紫石偕朝暮,海外風潮任去還。
好鳥時花親講席,蒼松翠竹近禪關;
莫云地盡無形勝,不減蓬萊第一山。
此外,還有元至正九年(1349)的“南無阿彌陀佛”“南海紫云”“象眼觀天”等石刻。 (續完)
(撰稿:林煌柏 謝慶勝 陳長清 攝影:肖征宇 陳金英)